經驗分享

黃塏傑 -考取台大新聞所、政大傳院、師大大傳所

文 / 黃塏傑

一、成績

台大新聞所:正取9

中文/英文能力 69

社會學與新聞 56

口試 81.67

總分 140.34

最低錄取 139.80

 

政大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正取12

中/英文能力 78

傳播知識 63

總分 141

最低錄取 119

 

師大大傳所:正取4

大眾傳播理論 46

社會現象分析 55

傳播中/英文能力 74

總分 59.90

最低錄取 44.10

 

陽交大傳播所:過一階 放棄面試

中山行傳所:過一階 放棄面試

中正電傳所:備取21

陽交大傳科所:落榜

二、背景

        臺北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大五,延畢不是因為雙主修或輔系,純粹是因為大學沒有在唸書,這次考研也證明自己不是不喜歡唸書,而是沒有唸到喜歡的書。大學科系在商學院與新聞傳播領域基本上沒有相關。從大一就沒有把課業放在最前面,接過宿營總召、系學會副會長、系排隊長、飛盤校隊隊長、參加系壘、並在大四時創立健身社擔任社長及課程指導教練。大三開始也將健身興趣延伸發展,參加健美比賽、考取健身教練證照與參加研習課程,大四時在健身房擔任健身教練一年。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申請的在校成績成績單上面寫著系排名60/60(100%),雖然自己一點也不意外,但是在往下看看成績,那15門課共37學分的不及格星號、大四整學年拿了6個0分成績、還有大四下那學期最慘只有0.8的GPA,我深刻體悟並接受我過去不堪的墮落與失敗。

        去年四月本土疫情爆發,當時候還是健身教練的我,在居家期間每天思考著未來,於是在六月中的某一天,腦海中突然浮現出考研究所的想法,一方面也是因為體認到自己該回學校唸書還債了,總不可能拿著肄業證書離開大學。會選擇新聞傳播領域的原因是因為高中參加了廣播電視社,當時的興趣與夢想未能在進入大學時實現,但當時種下的種子依然存在我的腦海中,而這次疫情也是個轉機,讓自己重新踏上追逐夢想的道路上。

        打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就算大學非相關科系,也沒有優異的成績,更沒有媒體相關經驗與實習,依然還是可以達到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三、補習

        在離職後上網查了新聞傳播考研的資料,也爬了許多文,因為自己非本科系,大學期間也沒有唸書的習慣,因此報名補習班絕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打電話到補習班詢問後就報名了,當時候因為還沒有深入了解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所考試,所以以招收人數最多的政大傳院碩士學位學程為目標。六月中報名了已經上完的春班傳理與新聞英文,還有暑班傳科、傳理,以及新聞學,社會學是在10月決定要考台大新聞所後才報名的。

        報名時都報名面授,雖然雲端可以用倍速花比較少的時間看完,但是我覺得到補習班上實體課比較能專注吸收,就算是住在三峽也還是願意來回通勤兩個多小時到補習班上課,對我而言平常規劃好讀書時間,週末的上課通勤時間就不會覺得浪費,也是一種休息與調整,所以只要能實體我就一定會到。但因為去年暑假疫情都維持三級警戒,所以暑班全部人都是雲端課程,直到秋班新聞學才開始面授。

        對於要不要補習的問題,我認為補習就是一個準備考試的方向,對於我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補習絕對是最有效率的,短時間內進入狀況,知道哪些主題是要注意的,並且讓自己有更廣的視野吸收各種知識。雖然不是有補習就一定能怎麼樣,但是在跟著補習班的時間規劃與安排,可以讓自己省去很多時間安排,而有更多時間看書或是找資料,還是得看自己用什麼方式來運用補習班的資源。

        關於要補什麼科目,因為我自己完全零基礎所以,有什麼課我就基本上都報名,傳理、傳科、新聞學我覺得都對我準備考試幫助蠻大的。如果要考台大新聞所的我還是推薦要補社會學,因為社會學的老師真的教的很好,能讓沒有社會學基礎的人寫出一些像樣的申論答案。總之確定好目標,就好好跟著補習班的規劃往前進就好,在猶豫要不要補習的時間別人就已經開始準備了。

        補習班的老師真的教的很好,各科都有個架構的整理,再搭配老師臉書分享的延伸文章,每週都可以有豐富的資料,跟著老師的進度與規劃絕對沒有問題的。也想在這邊好好感謝老師的用心準備課程及資料,還有模擬面試時也讓我清楚真正面試時會遇到的狀況,也比較不會緊張,最後順利。

四、各科準備

  • 傳播理論:

        春班傳理主要是講座課程的方式上課,每週的講義都是一些經典論文,較重要的概念,對於非本科系的我,可以在比較初期建立好基礎,暑班開始上課也比較能有所呼應,春班講義我到後來整理終極筆記的時候也有拿出來翻,把重點整理起來。

        暑班七月開始,每週的課程時間也都蠻長、內容蠻多的,所以上課時就要盡可能做筆記、認真聽課吸收,我記得當時因為三級警戒只能上雲端,雖然在家上課也沒有偷懶,幾乎把老師上課講的每句重點都寫下來。

        雖然每個人習慣不同,但我還是建議每一科都要有一到兩本的筆記本,就算之後沒有時間看完自己上課抄得筆記,但是在抄的過程就會有印象,往後也不需花太多時間重新看。除了上課抄筆記外,暑班的時候每週上完課過幾天我就會把課本跟上課的筆記搭配著看,因為老師上課也不會一字一句的帶過課本內容。這時候當週的複習就很重要,複習過程也可以盡量上網搜集資料,可以先將蒐集到的延伸資料看過一遍,然後自己存起來就好,也不用多花時間整理成筆記,方便之後整理終極筆記的時候回來看。

        蒐集資料我覺得蠻重要的,因為大家去考試可能也都是讀同一本講義的,如果只有講義的內容來答題,很容易就會寫出大眾的答案,所以盡可能從這時候養成搜集資料的習慣,往後要整理手邊就有很多資源了。

        傳理講義真的要讀到很熟,到後面要練習考古題的時候才不會看到題目想不到理論。我自己傳理講義總共讀了五遍。第一遍是上課時的快速瀏覽,第二遍就是當週搭配課堂筆記的複習,第三遍是在補習班模考前的總複習,第四遍是考完模考整理終極筆記的時候,第五遍是寫考古題練習前的總複習。還記得第一堂課老師說講義要讀到沒有封皮,當時還想說不可能,結果最後自己還真的翻到書皮脫落。

  • 傳播科技:

        傳科的講義前面一些章節內容確實是比較久遠,考場上也比較不會直接考出來,但是對我沒有傳播基礎的人,會想要了解一些傳播科技的發展過程,也是蠻有幫助的。上傳科的重點就是聽老師講的內容並且與時事新聞呼應,這方面的資料就有很多可以蒐集,最好是蒐集最新的資料,能直接在考場上用出來的。

        後面整理每週一問的時候也蠻多要回來翻傳科講義的,例如公廣集團、OTT或是新傳播科技,所以可以在當週的複習時就蒐集一些資料,後期整理就會比較快。傳科的複習鐘重點其實就是搭配時事思考與延伸,掌握最新的傳播政策或是數位科技發展,也可以搭配數位時代的文章或是文策院的資料一起看。

  • 新聞學:

        新聞學十月考完模考隔一週開課,這時候就會是爆炸忙的時候,我記得我新聞學課本幾乎都沒有複習,就只有當週上課認真聽課,然後抄筆記加深印象,把一些重點記起來。因為很多內容其實也可以跟傳理內容做呼應,只要掌握幾個新聞學的要點就不用再花太多時間整本新聞學講義都看完。新聞學的課堂上,老師也會出考古題練習,也會檢討前一週的題目要往什麼方向寫,在這個很混亂的時間點就跟著補習班的規劃就可以多一些時間來複習與整理筆記。

  • 社會學:

        我在暑班結束考完傳理、傳科模考後,覺得自己好像寫得還不錯,好像可以多一點時間來準備社會學,我從那時候開始才決定要考台大新聞所,算是蠻晚才確定目標的,原本會想說會不會連政大都考不上。不過後來在開始上新聞學與社會學後,才真正發現自己是想讀新聞的。

        社會學是在十月底左右開課,當時還想說會不會來不及複習,但是跟著老師的進度不會有問題的,老師真的教的很好,可以不用看講義就一直上下去,脈絡架構也都很清楚,上起來也不會聽不懂。我前幾個禮拜都會上完課後當週複習,不過後來都沒有時間再看一次,所以上課都要很專心聽,然後一直做筆記,搭車的時候也要多想想社會學的思考。

        我覺得補社會學就是多一個思考的角度,而且台大新聞選考社會學與新聞的題目真的每一年的每一題都跟社會學有關,所以在沒有社會學基礎的情況下,上完課後就會有比較多社會學的理論跟思考方式來答題,幫助蠻大的。

  • 中文能力:

        基本上大部分的學校中文能力考題都會跟傳播有關聯,在準備上可以從延伸書籍來培養文筆,也可以從一些不同觀點的文章網站練習比較獨特的答題方式。中文能力我自己後來考試寫蠻多的內容都是從《世代登出:網路科技篇》的Podcast內容而來的,剛好去年後半年他們討論的主題是網路科技,也蠻多舉例可以運用的,寫一些比較獨特的看法或是用一些比喻來討論題目要問的重點,可能會對中文能力有加分效果。

        中文的文筆也不太可能在半年內有太大變化,我是從平常看的文章或是論文裡面學習模仿他們的寫法或架構,也可以讓整個答題看起來比較有脈絡,而不是想到什麼寫什麼。在中文能力答題時我自己是盡量不會用到傳播理論,因為看起來會很像在寫傳理,所以我頂多會提到一些概念而已,並且可以一些例子或是提出新觀點。

  • 英文能力:

        我的英文能力沒有很好,多益755分而且閱讀更只有270分,所以當時也很怕很多文章會看不懂。我在準備考試初期就知道英文能力才是決勝的關鍵,因此就開始養成每天讀英文的習慣,不過也只維持了暑假,後面就沒有什麼認真看英文了,只有想到的時候才會看看紐約時報。後期也會盡可能多看一些論文的摘要,讓自己在考場上看到英文時不要慌張。

        英文考科最常考的就是英翻中的題目,所以後面準備方向都會以看得懂就好,再用自己較不擔心的中文能力來好好表達。建議可以多練習論文的翻譯,然後平時真的要多看新聞英文,雖然這點我到最後都沒有做到,不過看看考題就知道英翻中的題目不外乎都是論文或新聞。

五、階段規劃

  • 過渡期(6月中):

        這段時間開始我把 Instagram帳號關掉,刪掉手機所有娛樂,戒掉以前無時刻用手機的習慣。將原本一天10小時的手機螢幕使用時間,改變成一天不到2小時。讓自己開始習慣閱讀,先從一些課外的書籍開始,那是後我花了一個禮拜把《新聞不死,只是很喘》這本書看完才比較進入要考試的狀況。每個人方式可能不同,就是盡可能讓自己不要過得太放鬆,轉變心態以一個考生的角色來面對接下來的半年。

        當時候主要以補習班的春班傳理與新聞英文雲端課程為主,上課吸收,下課複習與蒐集資料,再搭配課外讀物,讓自己在短短半個月非常緊急但是從容地調整好狀態面對接下來的備考。心態建立後就要盡可能去執行自己所設立的一些目標,一開始就不要放過自己,也不要過得太放鬆,後面習慣後就會比較不容易鬆懈。

  • 基礎期(7-9月):

        觀念建立期,這時候跟著每週上課進度,因為同時有傳理與傳科課程,所以稍微分配一下,交錯著複習,比較不會覺得枯燥。每週複習時也要多查找資料,看過一遍就好先不用多做整理,然後將網址或檔案存起來,之後要找來整理就會比較快。這時候就是瘋狂吸收,盡量什麼都看,也剛好是暑假,每天都要安排唸書時間,也先不用太慌張或太有壓力。就當成每天都在接收新事物就好,不需要太多強烈的記憶背誦。

        當時候就按照這樣的模式複習到九月底,有做一次較完整的總複習,因為課程結束就會有一次傳理跟傳科的模擬考,當時候把上過的都複習一遍然後去考試,考完也才大概知道申論題怎麼寫,也有稍微感受到時間的壓力。雖然這時候的模擬考成績不太準,但是也可以當個參考,算是對自己前面兩個月的努力有個交代,當時也是因為兩科改出來分數都不錯,所以才決定要多準備社會學的。

  • 衝刺期(10-11月):

        這段時間應該是最繁忙的階段,唯一一個關鍵就是要相信自己,不要慌張,一條一條事項列出來,跟著進度一一地完成他。這時候剛好學校也開學,所以要盡量減輕學校課業或是社交活動帶來的負擔與干擾,全力為研所考試衝刺。

        新聞學十月初開課、社會學十月底開課,週六週日基本上就是用來去補習班聽課,平日就需要好好利用,因為同時要整理自己的終極筆記,還有在這個時候成立讀書會,還會有每週一問的進度與論文資料要閱讀。真的要用沒有人和外務干擾的狀態來面對這個關鍵的階段,當時每天六點起床,吃完早餐七點到自習室開始看書,中午跟晚上外出吃飯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小時,一路讀到晚上七點然後去健身房重訓,練完以後再到學校操場跑十圈操場再回家,回到家就不要再看書了。當時想說因為考試也都是白天所以就讓白天精神好一點,晚上就不要看書,也不要熬夜了。

        在每天的讀書時蠻推薦計時的,這樣可以讓自己清楚自己每天到底念了多少時間的書,前提是計時時不能滑手機或是放空,所以也蠻推薦一個種樹計時的應用程式,可以用來計時的同時也可以限制自己滑手機,因為在開始計時後如果滑掉樹就會枯萎,可以用來約束自己,最後就可以看著一棵棵自己用努力亂來的樹苗,就會覺得心靈很滿足。

  • 考古題(12月):

        12月四週老師每週會整理四題考古題,就好好把他們練習好就好,這時候寫考古題手邊其實已經有很多資料可以寫進考題了,但是就是要了解如何善用自己手上的資源,且與他人建立差異。我自己寫的考古題超級少加上老師整理的16題外我只多寫了一題台大新聞的考古題。所以我自己個人認為這種申論題的考古題不用用刷的,寫個幾百題,重點是要掌握近幾年考題區是,並且練習思考再看到多變的題目時該用什麼角度切入。考古題練習不用多,重點在練到出題精髓。但是因為我自己寫字手速也算快的,如果真的寫字很慢的可能也會需要通過多練習來提升寫字速度。

  • 總複習(1月):

        這時候就算是閉關階段,補習班課程也都結束,就只需要一直看自己整理的終極筆記就好,我當初有整理傳理、新聞學、每週一問、社會學跟一些英文名詞解釋的最後筆記。這時候每天就是一直看這些,這時候來翻講義、查資料就真的來不及了。不用覺得沒有複習完很慌張,因為自己整理的筆記就是自己最擅長運用的工具,整本傳理理論真的很多,不用到每個理論都很熟,因為進考場也不可能全部都用出來,不如好好掌握自己有印象的。

        這段時間偶爾看看新聞時事就好,不用花太多時間在查資料,因為越多新資訊會越看越慌張,產生資訊焦慮,心平氣和地把手上資料看熟,並且相信自己過去的努力就好,因為如果前面幾個月有認真準備,其實許多觀念與答題庫就已經內化到你的腦海裡了。

  • 考試月(2月):

        考試這個月就是盡可能調整身體讓自己保持健康,然後每天都有好心情,泰然自若地來面對考試,不要過度焦慮,要不然好幾間學校連著考,如果前面沒有正確心態,後面基本上就不用考了。這時候一樣可以維持運動的好習慣,然後去吃一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相信自己蠻重要的,用一種有自信的狀態進考場就不會緊張也會有好的結果。如果真的讀不下去就開始寫上榜心得,寫一寫也會有舒壓的感覺,寫完也會發現不能浪費過往的努力,就會更加地堅持下去。

六、讀書會

        讀書會大概是在新聞學開課時開始運作,每週各自整理一篇論的摘要,約個時間討論,並且在自己統整大家的摘要,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看論文,而這些整理就是往後在答題時的資源。老師出的共八週的每週一問主題,找資料與讀書會討論後可以讓自己多一次複習,有問題也有讀書會的同學可以一起討論。因為大部分都以台大新聞所為目標,所以我們還有共同整理台大新聞必考的英文詞彙解釋,個人覺得幫助蠻大的。也很感謝讀書會一起努力的同學們。

七、書單

  1.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翁秀琪 著:進入傳播領域必讀聖經,雖然補習班講義也有一套整理方式,但是我覺得也需要這本書來參照互文,能較完整了解一些理論或學者的脈絡,對於未來答題時也能有較深厚的背景知識,可以在前期就將基礎打好。
  2. 《批判的媒體識讀》羅曉南、余陽洲 主編:這本書雖然還有再版,但是第三版也是2015的,所以有寫內容可能不是說明現況,但是每篇文章都是國內重要的學者撰寫,也可以從中學習到答題的架構與脈絡,更可以深入的了解新聞傳播產業,這本書比較推薦有多餘時間再看就好。
  3.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黃哲斌 著:這是一本爬文後發現大家都有推的書,我也在決定考試後直接購買,前前後後加起來這本書我看了三遍,因為每篇篇幅都不常,讀起來很容易,也清楚舉出很多國內外新聞媒體案例,非常適合運用到答題時的舉例,但是因為可能大家都會看這本書,所以在選擇案例上我後來還是多看其他書籍與資料來擴充答題庫。不過如果真的沒有太多時間看這些課外書單的話,我還是建議一定要擠出時間至少讀完這本書一遍。如果覺得讀完不夠的話,作者也會在每一篇文章後附上延伸閱讀文章的Qrcode,另外也可以到獨立評論@天下網站閱讀作者的文章。非常佩服作者的媒體現況分析能力與資料蒐集整理技巧,讀他的文章絕對會對考試有很大的幫助。
  4. 《注意力商人》吳修銘 著:這本書的作者在美國媒體領域相當有貢獻,當初看完簡介與目錄後就直接購買,一方面也是為了收藏這樣的作品。這本書相對較後,我在考前也沒有足夠時間能整本看完,後來就挑主題跳著看,每一篇都像在講故事一樣讀起來也很容易,許多案例也能運用在答題,例如今年師大有考關於Google的題目,我就是運用這本書裡的內容書裡Google興起的脈絡在開始分析現況。這本書從廣告到網路,再到現今蓬勃的社群媒體清楚地描述背景與現況,若完整讀完,我相信能有很多不同觀點與答題案例來與他人做出區別。
  5. 《新聞,在轉捩點上》林照真 著:本書為台大新聞所林照真教授的論文合集,雖然有些論文能在網路上找到,不過整理成一本書也較好閱讀,並且依循脈絡的清楚訴說全球及台灣媒體轉型與聚合現況。其中也有《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的訪談分析,蠻適合用於答題舉例。
  6. 《新聞崩壞,何以民主?》Victor Pickard 著 羅世宏 譯:這本書是在去年底出版的,整本書五個章節沒有很厚,很快就能讀完,可以更清楚暸解美國新聞產業的新聞自由與平台資本主義壟斷的現況分析,作者也提出許多解決新聞媒體困境的解決方法。本書譯者羅世宏老師也有提出「台灣新聞民主下水道基礎工程建設芻議」的講座簡報,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的到,並且可以搭配本書閱讀,能了解國內學者對於新聞困境改善的方法與建議。
  7. 《娛樂至死》Neil Postman 著 蔡承志 譯:這本書我沒有看完,只看了前面幾的章節,當初是因為被他的封面設計與硬紙板書皮所吸引才購買的。雖然有發現這本書沒讀多少,但是沒有繼續看完的原因是因為這本書談論較多關於1950、60年代電視的影響,也有呼應三大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與《一九八四》所提及的預言,比較適合準備考試前期累積基模且時間較充裕時的課外閱讀。
  8. 《後真相時代》Hector Macdonald 著 林麗雪、葉織茵 譯:後真相時代這個概念在準備考試時應該會常常看到,但是如果要在答題提及這個概念時有較論引言與論述可以豐富答題的話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許多字句放到考卷上。這本書我有沒有全部看完,大概看了半本,總之就是圍繞在「後真相」這個詞描述與舉例,比較推薦在備考前期閱讀,打好地基也面對未來各種題目變化。
  9. 《媒體失效的年代》Jeff Jarvis 著 陳信宏 譯:作者是國外新聞學的學者,是一本說明新聞媒體在這個時代該有的新模式,可以了解新聞生態的現況與危機,也比較適合在備考前期閱讀,讀完再上新聞學應該會比較好掌握。
  10. 《新聞的騷動》Alain de Botton 著 陳信宏 譯:這本書書名新聞媒體在產製內容的各種案例與會遇到的狀況,也是一本不厚的書,讀起來輕鬆像在看故事,能在短時間內暸解一些報導背後的真相。目錄也清楚區分主題,例如政治新聞、災難新聞或是名人新聞等。已是一本不錯的工具書可以用於需舉例生動的題目。
  11. 《社群媒體批判理論》Christian Fuchs 著 羅世宏、徐福德 譯:針對社群媒體這一個主題詳細分析,也舉例Google、臉書、推特、維基百科等來分析社群媒體現象,雖然出版年份是2017年,所以有些案例較舊,比如說阿拉伯之春等,但是還是可以用來深入暸解脈絡。當時我是在整理每週一問時才借這本書來讀,比較推薦在每週一問還沒開始時就先大概讀完,整理一些社群媒體的資料,後面準備起來也比較不會吃力。
  12. 《見樹又見林》Allan Johnson 著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譯:這是一本進入社會學領域必讀的聖經,雖然為2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仍然為經典,建議可以在社會學開課前就讀完,當時候是在上了社會學後才知道者本書的,也沒有整本看完,因為後來時間不夠。如果是要考台大新聞所且選考社會學與新聞,且完全沒有任何社會學背景的可以從這裡初步理解社會學,再跟著補習班老師的講義慢慢的讓自己有辦法用社會學的角度去思考。
  13. 《數位麥克魯漢》Paul Levinson 著 宋偉航 譯:這本書是Marshall McLuhan的後輩Paul Levinson所著,算是延伸了麥克魯漢的理論,其中也說明「地球村」、「媒介即訊息」、「媒體四大律」等概念在現今網路發達時代的驗證與適用。麥克魯漢在提出理論時,就只提出而不會多做解釋,也因此更好運用與轉化到現今一些情況來答題,例如麥克魯漢提出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與Livingstone的馴化理論做結合,轉化成的「雙向馴化」概念,也是我在答題時蠻常用的理論。總之這是一本認識麥克魯漢的好書,如果喜歡用麥克魯漢概念來答題的必須要讀。
  14. 《自由的窄廊》Daron Acemoglu, James Robinson 著 劉道捷 譯:這本書蠻新的,2020年出版,會看這本書是因為社會學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紅皇后效應」,因為很喜歡這個概念,因此到圖書館借了這本書才發現,他有夠大本,有700多頁。本書作者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與 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同屬於大歷史的書。雖然我也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翻翻其中的目錄與引言,並自己整理關於國家與社會間關係的筆記,釐清通往自由窄廊且保持不掉出窄廊的方法。最後我在考試時幾乎每張考卷都會用到這個概念與理論,可能會和其他人做出區別,但是寫完的當下也覺得會不會因為自己還不夠了解這個概念而沒有掌握好而被抓到把柄。不過後來看起來是沒有太大問題,我記得我在考政大時有用到,台大我則是在中文能力和社會學與新聞兩科都有寫到,也可能是因為我在考前發現這個理論,然後太喜歡所以考試那週,每翻開題目就先想可不可以用它。
  15.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陳志柔、林國明 主編:這本書我沒辦法給予太多建議,因為我幾乎沒有看。當初想說要考社會學,然後又因為最新版的封面很漂亮所以直接購買,我是買第五版,去年九月再版的,裡面的案例與數據資料應該都是最新的,不過最後真的沒有時間讀,當時候10月正式最忙最關鍵的時期, 本來想說搭配老師講義補充來讀的。我唯一給的建議就是,如果很早確定要考台大新聞選考社會學的話,儘早開始看這本書可能會比較好。

        書單其實看似是在都讀完講義後才需要的額外補充,但是我認為在前期就可以進量多閱讀這些書籍,因為它能讓你較完整的建構答題的基模,在往後就記憶模糊,但是難道題目或是遇到概念相似的地方也能較快回去翻閱,且整理出比別人完整的架構。每個人喜歡的書也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我有些看完的書不一定其他人會看完,我看不完的書別人可能讀得很熟。因此還是要找自己適合的書,一直多看就對了,我當時也告訴自己既然要考試就多看一點書,也不會覺得跟考試沒直接關係就不看,誰知道坐在考場時腦袋會蹦出什麼記憶呢,不如就多看書多吸收,考試將近時也就不會因為都沒看書而緊張了,因為平常微不足道的累積才是你最強且最好用的武器。

八、媒體

  1. 報導者:這個看就對了,每篇深入報導都很完整,不求快的新聞,但時事議題也都可以從報導者的文章中深入暸解。也能從文章中學習如何架構申論題的寫法,或是直接運用其中案例。
  2. 關鍵評論網:一個有各種觀點的新聞網站,可以在上面看到對於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並可以練習套用那些想法到考卷上,必定會有加分效果。
  3. 獨立評論@天下: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媒體,多元的觀點,上面的文章讀起來都很舒服,也提供讀者投書。讀者投書算是我備考過程中的小小遺憾,最後真的都擠不出時間寫文章投稿,當初想說如果有寫文章投稿上的話,也能在面試時寫進資料表。
  4. 數位時代:這上面蠻多文章都能作為傳科內容的延伸,資料整理也都很清晰,而且文章也很多,也經常更新,能夠輕鬆掌握數位科技的變動,上面的最新案例與發展趨勢都能寫進考題裡,就不要寫講義裡來不及更新的舊資訊,畢竟數位傳播科技的變動也是蠻快的,這也是需要多看媒體的功用之一。
  5.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個人也很喜歡他們的臉書文章與圖片整理,當時候為了快速擴充答題庫,就到臉書網頁上瀏覽,並直接整理進筆記裡。網站上討論議題也都很廣,而且能搭配圖片輕鬆閱讀並了解媒體現況。
  6.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卓新獎網站整理的「傳媒一週」與「國際傳媒」都能讓讀者快速掌握一週的重要新聞,並再自行做延伸整理,就有蠻多資源的。
  7. 換日線:可以從換日線看到各地不同國家得觀點與發生的事情,讓自己可以增加一些國際觀,也能從不同觀點中找到自己適合答題的方向。
  8.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網站可以掌握最新最直接的影視產業趨勢,上面也有新聞以及產業報導專題研究,可以將最新的媒體產業統計數據用來加深自己論述的真切性。
  9. 識媒體:主張媒體素養觀念教育,因為網站是去年才設立的所以文章還不多,不過更新頻率也蠻高的,臉書粉專也閱讀容易,每個主題或討論議題都會搭配一張圖。
  10. 世代登出 Podcast:在去年八月開始到十一月,共21集都在討論網路科技,裡面有蠻多觀點可以運用到答題上,我每一集都重複聽了兩三遍,可以利用搭車或是跑步時間一邊聽,多吸收一些新觀點,讓自己答題時有不同於他人的觀點。我自己是將很多Podcast內如運用到各校中文能力考科答題。

九、各校考試

  1. 2/7 中山行傳所:報名是為了練筆,只考一科傳播理論與實務,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我考幾分,不過也是有進面試的,因為是要練筆所以就沒去面試。
  2. 2/10 陽交大傳播所:傳播英文是考論文英翻中,傳播理論基本上都會考到理論。也是有過一階但沒去面試。
  3. 2/10 陽交大傳科所:早上考完傳播所就已經很累了,下午都不知道在寫什麼。英文是考共同科的選擇題,時間只有50分鐘,然後可能就是因為這科英文大家都很高,我又沒考好所以就落榜了。
  4. 2/11 政大傳播所:政大的桌椅蠻難坐的,我考完回家肩頸痠痛。考政大就是盡量寫,最好是能把考卷寫滿,不過也要稍微分配一下個題篇幅,因為我記得政大答案卷應該是空間最少的。
  5. 2/12 台大新聞所:台大是先考中英文能力再考專業科目,中英文這次英文是有考寫作還有名詞,所以一定要準備到。社會學與新聞的話每題都跟社會學有密切關聯,但是不慌張還是有辦法寫完的。我記得台大的答案卷是一本橫式的所以寫起來蠻順的。
  6. 2/19 師大大傳所:這時候已經玩了一個禮拜後來考試,師大是唯一考三科的但是一科只考90分鐘,而且我真的分不出大眾傳播理論跟社會現象分析這兩科有什麼差別,考完出來就馬上搞不清初剛剛到底在寫哪科,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兩科分數都不怎麼樣吧。師大的90分鐘真的要好好分配時間,不然真的會寫不完。還好後來都有寫完成績也還可以。
  7. 2/26 中正電傳所:這時候我已經玩樂兩個星期,中正今年在政大考也是很遠,而且第一節8:30,再加上前一天沒睡好,所以在考場時就完全不知道在寫什麼。雖然還是有順利的把考卷寫完,不過成績就不是很理想。

十、台大口試

        教授們可能都會針對我們繳交的基本資料表內容來提問,所以一定要將清楚自己寫的內容。我自己去口試被問到的問題完全跟我自己的經驗與大學領域有關係,沒有比較大眾的問題,但這也是我口試前有猜到的,所以也有對這些議題多做準備,用自己熟悉的領域來回答最不會發生回答不出來的情況。英文題問我只有被問到一題,但是出現的蠻突然的,所以也要做好中英文隨時轉換的準備。以下是當天口試大概的提問。

  1. 自我介紹兩分鐘
  2. 健身產業現況與如何用新聞實踐?
  3. 為何沒有繼續比賽與當健身教練?
  4. 運動員心理健康議題?(英文)
  5. 為什麼不透過經營自媒體方式實踐理念?
  6. 關於運動員身份認同等議題?

十一、心態建立

        用一種自己是準研究生的心態來準備考試,備考過程只是自己在進入研所前的一個預備而已,雖然還沒有真正進入就讀,但是就把那些事情看成是自己未來要做的事,準備起來就不會力不從心。

        這半年來我幾乎沒有跟朋友聯絡,也沒有太多娛樂或放鬆,每天充實的讀書,運動的時間就是我的休息時間,並且隨時吸收新知,天線全開的接收。這段時間也可以試著讓自己習慣一個人,跟自己相處每天跟自己對話,並且時時告訴自己的目標就在不遠處。

十二、心得

        這是一次翻身的機會,過往那種虛無縹緲的度日,時間一點一滴地從時針與分針間流逝,況且我還聲聲入耳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浪費生命,甚至眼睜睜看著時鐘讓日月星移運行數圈,才得以因為虛弱的意識上揚而歇息停止。

        那天,我翻開書本,當紙緣輕輕的於指尖滑過,腦海中噴發各種隱蔽已久的想法。內心深處仍有著夢想與靈魂,歇腳停留與深淵已久的情緒與激動,一次湧出。那是我七年以來第一次感覺到生命的注入,賦予力量後的衝刺是一種束縛的解脫與靈魂的釋放。

        考研的過程是艱辛到無法形容的,但我還是盡可能將一路來的情緒與狀態表達出來。在我決定考研的那刻,我就認為我不只是在洗研究所學歷,而是重新尋獲人生價值與自我實踐。

        在拿著在校成績100%系排名最後一名的成績單時,看著被當過15門課共37學分的不及格星號、數了數大四那年的6個0分成績、還有大四下那學期最慘只有0.8的GPA,我才深刻地體悟到自己的墮落與失敗。

        但是我相信我曾經相信的自己,我認為我當時所做過的一切決定,都有它的原因與價值,也確實在當健身教練與參加健美比賽的一路上不時也努力奮鬥著,也能適時達到目標、享受成就。當時因為我的選擇,暫時放下了學業,也是已經造成的結果,過去是無法改變的,然而我想改變未來。

        高二時的夢想,在這時重新回到腦海裡,於是我將撿起過去的夢想拼圖,加入行動並付諸實現,將夢想轉化成為目標。在大學科系課程內容,基本上與新聞傳播領域無關的狀況下,零基礎的進入傳播領域,從傳播理論、傳播科技、新聞學再到社會學。在這段時間裡每日規律地讀書,關掉instagram、刪掉任何娛樂、戒掉手機成癮症,斷絕與任何人的聯絡。

        在這時間身邊沒有朋友、家人更沒有在身邊,完完全全地一個人獨自面對所有一切,除了吃飯或到便利商店跟店員交談外,我可以整天不用開口說話,每天講最多話的對象就是鏡子裡的自己,與自己對話,也才能了解深層的自我。

        很多人都會說: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但是我真的必須要說一句,我為了考上新聞所,這八個月來所讀的書,絕對會是我這輩子從小到大最多的。每天從早晨到夜晚,桌燈下,我將文字輸入腦海裡,盡可能也在其中尋找到自我價值,並且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實踐。

        我很感謝我自己,給了這次機會,除了翻了個身外,更重要的是確立了方向,並且踏踏實實地走著,也會帶著過去自己的記憶烙印,將他視為成長茁壯的養分,在未來即將枯萎時,期盼能適時滋養自己,並且持續向著光明的目標前行。過程中不會有人理解,也不期望有人理解,自己的路、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最清楚才重要。相信自己以及過去曾經相信的自己,並且不後悔與怨恨,才能戰勝過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