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翁幸妙-111考取高師諮商所(探花)、東華臨床與諮商所諮商組(榜首)、高醫諮商組(榜首)、淡江諮商所

文 / 翁幸妙

簡介

大家好,我是幸妙,政大心理系畢,從事非心輔工作約 2 年,全職備考 1 年。

心輔所的考試並不容易,會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不論是還在猶豫、或已經下決心在準備了、或決定再戰一年,想先和你說,我們都同在專業道路上前進,都在為未來做準備。過程中顛簸辛苦,難受也好、意外獲得成就感也好,都將成為未來的你的養分,當感到迷惘困頓,想堅持下去但感覺好難撐住時,除了想想初衷,也別忘記現在這個願意為自己努力的你,願意承受並試著享受備考過程的你,記得和自己說聲謝謝。能考上,我想自己是幸運的,備考期間遇到彼此支持的讀書會成員、身邊鼓勵自己的人與合適的老師,其中學長姐的經驗分享也惠我良多。以下的分享偏向考試導向,會提及時間規劃、老師上課風格與自己搭配做筆記的方式,依測統、輔原和普心分別說明,測統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依所需斟酌參考。

考試結果

報考 7 家,正取 4 家,中教面試與東華撞期放棄,落榜 2 家。

 

國北

師大

高師

東華

中教

高醫

淡江

 

筆試

諮商 32

普心(含研究法) 67.5

諮商 47

測統 79

國、英

諮商(含心理學、測統)82

諮商 56

普心 86

諮商 62

研究法 80

諮商 64

教心 72

諮商 36

 

面試

筆試未過

筆試未過

團體面試無演練

83

個別面試個諮演練

89.2

放棄面試

個別面試研究計畫

無演練 90.67

不須面試

結果

落榜

落榜

正 3

正 1

正 1

正 14

考筆試時可以準備多一點備用的立可帶和原子筆,我總共用掉約 4 個立可帶和 2 隻筆。考試時衣服口袋除了裝證件、准考證,各放 2 個立可帶和 2 隻原子筆備用。原子筆過往學姊推薦用SARASA,實際寫發現就算字醜但用 SARASA 寫出來會變美,私心推薦。

測統讀書方式

一、前言

雖是本科系畢業,在學期間統計與測驗也學得非常痛苦,面對要考統測也是壓力山大, 本科系給我的優勢其實不在知識上…畢竟細節早已忘光,反而是提前瞭解到這科目的艱辛之處,能提早規劃、盡可能分配足夠多的時間給這一科(以及提早把皮繃緊),僅此而已。相信曾為測統感到焦慮的同學,不論是否曾學習過,有體會到需要花時間與心力這點並有為此努力的意願和決心,就足以成為你學會這一科的基礎準備。測統在考試上常被看成是大魔王,會覺得很難懂、霧煞煞又挫折,然如能在理解上有正確的觀念,基本上就不容易想錯,而經過大量練習摸索各種考型,也能逐漸看出變化多端的題目下到底在考什麼觀念,是最花時間但也是最保障能拿分的一科。當遇到較細節或極少被考出來的艱深範圍,在盡力(請教老師同學、翻書講義等…)後還是無法理解時,時間有限的前提下就暫時放下(如果不確定哪些可以先放下,可以問老師),就可以把力氣放在別的地方。尤其統計各章節的觀念環環相扣,這一步踩穩了、再踩下一步,當能把每周最重要的觀念釐清並連貫起來,就能建立穩固的基礎,相信堅穩的地基能幫助你一步一步、踏實地往前。

二、考試情報

報考學校中獨立考測統的其實不多,但還是或多或少會出現在考題中,基本上老師上課強調的重點,是足夠應付大部分的考題的。

►測統為一考科的學校:師大、中教

測統融合在其他科目的學校:國北(與普心一起考)、高師(所有考科融合在一張考卷)、淡江(與諮商一起考,申論一

    題)

完全沒考到測統題目的學校:東華、高醫

三、長程準備方向:「上課、讀書、寫考題(寫題目)」

「上課、讀書、寫考題,如果這三點能確實做到,測統這一科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這是老師曾提到的讀書方法,當時聽到發現和我自己準備方式很相近,才確實意識到這是我主要準備測統的讀書原則,也分享給你。老師上課時常會提點金句,除了統計觀念上務必要吸收的金句外,也常分享許多準備心法,如果有聽到打動你的金句,不妨放在心裡琢磨,常在意想不到之處得到收穫。

四、中程時間安排

甲、春班:粗讀整體考試範圍,掌握科目大致架構

各科都在入門階段,有較充裕的時間,除了上課內容盡可能完全吸收,可以提早預習。在讀參考書上可以將整個考試範圍粗讀至少 1 遍,太難或有待老師講解的地方可以先擺著,經過粗讀後(至少課本目錄上大標題能看懂並知道大概內容),除了初步熟悉內容,主要能大略知道自己可能的大弱點-哪個章節開始就特別不懂,可以留意並先幫自己找資源,如尋覓此科很厲害的人、找到自己看的懂的統計參考書、網路資料等,之後當老師教到時心裡也會有個底。

統計:春班講義讀過與完成所有習題、寫作業。另讀林清山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完整讀與算完第 1-16 章 1 遍

             (其實讀到 14 章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就很夠了)。

*註:個人很依賴公式推導與詳細的文字說明,林的課本主要作為工具書用,自己課後公式推不出或想看更仔細的說明時才再多翻。課本中有部分

            觀念比較陳舊或是有錯,建議以老師上課教的內容為主,大部分老師推公式的方法也較好理解。

測驗:只讀葛樹人的指定章節,郭生玉聖經完全沒讀到。到暑、秋班測驗統計雙軌併行時有點吃不消…若有餘力,春班就可

               以開始認真讀郭生玉,先讀起來放,幫自己創造進度上的餘裕。

蒐集考古題與閱覽:不想讀書的時候蒐集考古題很舒壓。順便大概看看都考些什麼、目標學校的題型重申論還是計算、或甚

    至根本不考這一科之類,在讀書時會比較知道哪裡是重點,有被考出來過,也可以斟酌這一科要花多少時間準備。

乙、暑班:跟緊每周進度與複習

跟進度:盡可能精熟老師每周的課程內容,此階段著重穩固基礎,因此重心放在理解與大量寫習題來熟悉經典題型。教到哪裡讀到哪裡就好,只求當周新教的一定要學會、學過的一定要複習、曾犯錯的下次別再錯-理想上如此,但實際上不容易,找到自己的方法慢慢練習,逐漸可以學會的,盡力去達到。在訂正上,我自己會把錯的地方用便籤貼著,不斷重複練習直到不再錯,再把便籤撕掉。

複習:當周上課內容我會翻自己的筆記與講義、過去學過的內容只看作業與講義習題寫錯處,重算一遍檢驗是不是已經會了或其實根本不懂,有任何疑問的地方就鼓起勇氣問(就算結結巴巴…老師還是聽懂我在問什麼,有問題就問吧,老師真的很照顧學生),考前怎麼錯都沒關係,考試時沒有錯就好。

統計:講義讀過與講義後習題、個人筆記、寫作業

測驗:講義、郭生玉指定章節

丙、秋班:盡可能維持上課進度、開始寫考古題

秋班除了統計的難度提升(到推統),前期要兼顧測驗,後期要兼顧研究法,時間是十分緊迫的,因此秋班前能做準備的話都先準備起來,像是大本課本如果秋班前都有讀過,此時就比較不會那麼緊迫,如果來不及讀課本,講義包含有各大重點,至少講義一定要跟著上課進度讀。

大約 9-10 月可以逐漸開始練習寫考古題時,一開始寫不出來或根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剛開始寫時可以不用計時,先練習看懂題目想問什麼,寫的內容能不能確實回答到問題,給老師改過後仔細地訂正答案,有些題目就可以變成自己的答題模板(尤其是名詞解釋),往後遇到類似的考題時就可以用寫過的內容套入再依題目修改,答題模板可以幫助你用短時間寫重點出來。大概熟悉考試題型與常考重點後就可以開始計時寫。

統計與測驗:講義上課範圍讀過作為課後統整,主要依賴個人筆記、作業、段考考卷,寫考古題遇到大問題才翻講義

測驗:用師大考古題抓範圍,考古題有出到的內容找課本、講義對應的內容讀

研究法:完全讀講義,沒有另外其他參考書(質性研究的講義來不及看,最後單純只讀上課與考古題出現過的東西)

丁、年底至考前衝刺:只著重於練習輸出-套模板迅速答題

不再看大本筆記或講義,用考古題或出題目考自己來複習,除了練習將答題模板套用到考題裡,也訓練手感與速度。最後製作總整理版的最精簡筆記帶上考場用。把握熟悉的,不熟的我就放下了。

考古題:複習寫過錯的題目與相關內容,此階段看考題除了用來複習,也可以試著瞭解出題思路幫助猜題。檢視常考內容與自己的熟悉度,還有時間時(如考前一個月)遇到不熟的趕快複習,例如常模參照測驗與校標參照測驗的比較。

迷你模考:蒐集一包認為重要與「必考」的題庫,每天抽題目出來計時小考,訓練答題速度與熟悉度,這個方式的好處在快速複習前期非常熟但後期有點忘記的內容, 在鞏固知識上很有幫助。我自己用的是考猜班發的精隨問答集,濃縮所有最好能熟到秒答的題目。在總複習階段每天隨機抽 10 題出來考自己,立刻可以發現哪裡還沒記熟,並重複考答錯的題目。

總整理:當考期逼近(如考前一周),把握自己已經學會跟必考的內容就好。最後可以把重點觀念、公式與必須背熟但常忘的內容(尤其測驗)集中在 2 張筆記紙上,讓它成為最終要帶上考場的筆記,考試開始前的準備時間我就只看這一份。至於本來就很不熟悉或非目標學校著重的(如質性研究),就只複習考猜班老師提點的內容,其他就都放下了。勉強自己全部記住除了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當時也徒增很多額外的壓力。到這個階段,這份精華筆記,是在考前讓自己看見這段長時間努力的小小成果,也是在最後一刻能安下心來,幫助自己知道,我是有備而來、是盡力的了。

五、短程每周進度

我到秋班前都排固定時間表,包含休息、做計畫、讀書會的時間,時間嚴格的好處是提供高度的穩定感與控制感(個人需要),同時能兼顧作息與保持自律。但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彈性,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像是這一周的內容特簡單或特難,花費比預期超過太多的時間等,就會壓迫到原本的計畫表,特別是秋班各科課程的難度與份量提升,計劃走鐘,「追不上」的壓迫感常讓我陷入焦慮危機,差點沒能撐住。

這邊想說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能有效率的學習,在其中保留彈性調整的空間能讓自己走得長久。最後我放棄訂死的時間表,只堅持長程與中程的學習目標,短程的周進度只訂大期限,期限內有完成要做的事就好,要以何種方式訂期限就可以依每個人習慣的方法設定。以下供參:

甲、上課、讀書、寫題目的循環以一周為單位

舉例:以週三「上課日」為起點,週六「交作業日」為期限,在周六前找時間完成課程內容複習(沒懂得地方重看錄影、讀

               講義、整理筆記)。我把作業當成 check point, 做為檢視複習成果的方式,在完成當周複習後才寫作業,如果能好

                好把作業寫完, 甚至能連結複習內容的相關概念、重點並寫得出來,我就當本科周進度達標、可以收工讀別的東西

                了。繳交作業後直到再次遇到下個「上課日」起點,就可在有餘裕時稍做預習與寫講義後習題。秋班無暇顧及預習

                時至少課前翻一下當日要上的內容, 看看大標題也好,可以在通勤時稍微想一下做課前暖身,在翻閱過的情況下已

                不是全新的內容,在實際上課時也就比較不會驚慌。

補充:最好的情況是上課就釐清觀念,就不需要在跟進度的時候還要花太多時間細讀課本去推敲。如果無法懂也來不及問老

               師,錄影先多看幾遍,感受一下哪裡觀念糾結沒有通,問老師時可以比較有問問題的方向。

乙、當周事當周畢,寬限一周

以寫講義後習題舉例:每個章節大約 1-2 周會上完,我以老師教完該章節後一周的「答客問日」為期限,盡可能寫完講義後

                                        題目,就可以在答客問日問寫錯的題目。如果學完該章節一周後講義後題目還沒寫完,上課進度已往

                                         前,就依當周上課為主, 寫當周進度的題目,前一周的進度把握那些有寫的題目並理解清楚。

六、測統筆記法分享

甲、原則:做筆記的目的是複習與找答案,一旦有忘記的地方可以立即翻到答案的資料庫, 因此筆記就會長得像「我想要的東

                  西這裡全都有」百寶袋的樣子。

乙、實際做法:我用的是 26 孔 B5 的活頁本做筆記,依科目分大類、依筆記使用目的分小類。先用隔板區分大科-統計、測

                          驗兩區,可以事先留一區給研究法。大科目分完再依讀書習慣分小隔間-統計做各章節獨立的筆記外,另分證

                          明一區(方便查找與推導)、經典題型總整理一區(如 spss 迴歸報表與變異數分析表、測驗常考的兩兩比

                          較)、到考猜班另分精華集一區(最後整理成題庫包幫自己小考)

丙、課程內容的整理:老師上課的風格比較靈活,尤其在統計的教法上有精心安排的邏輯順序,不一定完全按照講義的編排。

                                     因此會建議依實際上課內容為主比較容易理解,我的筆記也按照上課講的順序抄下來,有時候上課沒有

                                     完全懂,複習時重看老師的講解順序就豁然開朗。

丁、零碎知識的整理:除了當天主要教的科目(大多是統計),遇到相關可連結的概念時,不論哪一科,老師都不會放過埋梗

                                    的大好機會,所以常常上統計時會講到測驗、研究法, 也常補充普心與時事。活動式筆記的好處就是即

                                    便手寫也可以快速分類,由於已先規劃出各科區域,因此老師統計講到一半開始連結測驗時,測驗類的

                                    上課內容就可以直接抄在測驗區的筆記紙。至於天外飛來一筆的普心、時事類補充,我就抄在當周主要

                                    上課筆記旁邊空白處,因為課後一定會讀筆記,就可以順便連零碎補充一起複習到。

七、其他

甲、作業跟考古題認真寫、準時交

不論是作業或考古題,只要交的出來,老師都很願意幫忙改,真的非常用心。甚至會幫你標註錯在哪或怎麼寫比較完善,除了是個很好檢查自己有沒有確實學會的機會, 對我最大的幫助是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寫題目就像是學生與老師的一種溝通,有時候以為自己想通了甚至也寫很順,直到收到改回來的結果,才發現很可能在關鍵處其實是想錯的。其實錯了也沒關係,準時交就可以確保預留訂正與題問的時間,不會的趕快補起來就好。

*另提供一個拍照 app: Lens,可以直接調整所拍文件的範圍、數量、指定存檔格式(圖片、pdf 等),不用再轉檔,用來交題目快又方便。

乙、別怕上課老師問問題

我可能有點怪,哪裡怕,就往哪裡去,不論是上課被隨機點名問問題或段考。知道自己害怕,也就意味著知道自己的弱點是什麼、在哪裡,一旦學會與克服了,原本所害怕的,就成為你的力量。也有點類似暴露治療的機制,原本很害怕的事物,實際經驗後也沒發生原本想像的可怕結果,甚至當能回答出老師的問題時,其實是很鼓舞自己的。即便下次被點到可能還是會怕怕,但逐漸在當中會知道自己是有一定應對的能力與勇氣。那如果都做了萬全準備(如每周都複習)還是答不出來時,很好,我們此刻發現了一個已經開始遺忘或不夠熟的地方,記下來複習下次被問到時有記得就好。

丙、參加段考

補習班整年只有一次完整的各科模擬考,沒有太多感受考場、增加考前臨場感的機會。由於我已脫離學生時代一段時間,有段考的機會就盡量把握,當作模擬考看 待,多增加一些考試經驗,在實際考試的時候也比較不會那麼慌張。

輔諮讀書方式

輔諮這一科在學期間只上過導論課且再次忘光,我也是在備考期間從零學起。時間安排上在春班時大概 Corey 讀完 1 遍,先對各學派型成初步的個人理解;暑班精讀 Corey 並在課後完成個人筆記做統整,我大約超前補習班約一周的進度,把上課當成是統整與複習,也可以立刻在上課時就發現自讀時理解錯誤的地方。暑班過後就幾乎不再細讀課本,以自己的筆記為主。

在老師的教學上,前期陳維老師的教法由淺入深,除了理論講得很生動,也有很多案例分享與補充讀物(補充讀物超好看,可以把看不夠過癮的列成休閒書單;老師也會補充各學派期刊, 有讀不懂的地方在期刊裡大多也能找到解釋),通常認真上完課每個學派的大重點可以掌握住。後期程鑫老師的課會教通論書未包含或只有少量提及,但還是冷不防會考出來的學派。在知識補充上非常有幫助,常考的學派也會挑出來幫大家複習,會發現很多該注意要把握的細節。老師上課會講得比較深入與要求精準,課間也有許多案例分享、議題討論與實際演練。教法深具啟發性, 是個很好能練習建立思考深度的機會。

一、個人筆記

輔原的筆記我也是把所有看到的重點整理成一本小課本,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撰寫協助自己把整個章節統整起來,附加效果是當寫考題遇到不確定或寫不滿意時,直接來你的大寶庫筆記查(就不用又翻課本、又翻講義還找不到東西)。在讀課本時先寫一個初步版本,上課時再把講義裡沒整理到的內容、舉例補充入筆記,自己另外參考的課外資料也一併整理進來。

小課本整理上用寫申論題的架構寫大標題。最後在考前統整各學派答題模板時,人性觀與重要概念就成為我概念化的基礎,並可依題意形成對應目標,諮商歷程的內容可以幫助寫策略。

各章節大綱如下:

甲、人性觀、哲學觀

乙、重要概念:可以直接寫成名解,自己寫過與舉例比較記得住

丙、諮商歷程:包含諮商關係、歷程與技術

  丁、貢獻與限制

最後,是否要用心智圖,還是要回到每個人適合的讀書方式,最有效能幫助自己整理與提取的,就是好方法。我習慣看大綱搭配完整敘述,最後放棄心智圖。只有在最後統整概念時,用子彈筆記列綱要而已,這份統整的綱要筆記,就成為寫概念化的備用模板。

*備用模板:概念化、目標與策略依每個人不同的觀點與撰寫方式,以及不同的案例,都有其特殊性。模板只是提供一個思

                     考方向與架構,完全不是能以一抵全的擋箭牌,我主要還是做為考試用途,備用的,萬一遇到不擅長的題型,至

                     少寫得出一種答案。

二、考古題練習

一定要自己寫,老師及許多學長姐心得都有提及心法,不贅述。當時最有幫助的是老師整理的架構、學長姊的答題參考檔案(可以觀摩厲害的人都怎麼寫)、以及讀書會成員共同寫題與討論。

 

三、考前衝刺:考前一個月只做到兩件事-統整所有學派與特殊議題的模板、迷你模考練手感甲、考前模板(再次說到…模板

                         答題法僅供參考,還是要回到適合你自己的方式)學派模板製作方式如上述,特殊議題主要依賴考猜班老師善

                         良提供的期刊。整理的方式考猜班老師會傳授,主要是從同類的主題,先猜題想一想可能會怎麼考,再挑一篇

                         認為最完整的文章為主架構,從猜題裡去找答題重點,用申論題的格式寫大綱,盡量用已具備的知識為基礎,

                         只補充該議題特殊之處,把特殊議題建立在既有知識上,減少記憶負擔也增加靈活度。

乙、迷你模考

要快速寫出答案仰賴大量練習帶來的熟悉度。除了考古題的練習,在考前一個月我把個人筆記裡整理的名詞解釋、學派模板做為題庫包,每天隨機抽 5 題名詞解釋、5 題申論題、1-3 題背誦題出要秒答的內容(如測統精華題、團體療效因子)出來考試,計時 100 分鐘內寫完,後來發現是個能短期迅速提升熟練度的方法。如果怕自己出題臨場感不夠,身邊有幸有善良的人願意幫忙出考題,可以記錄下常錯的名解或觀念還寫不熟的學派,重複考到熟練。

四、關於讀書會-你的夥伴、學派討論、演練

是否要組讀書會也會回到個人考量,畢竟也要花時間參與,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我參與的讀書會主要做的有輔原學派討論、考古題(依目標學校再分小組寫與討論,但也可以約「一起寫考題」時間)、演練、一起讀書(依地區與需求再分小組)、其他科有疑問就隨時丟出來討論。如想參加讀書會的考量是面試階段的演練,我會認為演練只靠上課時的練習是完全不夠,在接近年底與筆試後有讀書會成員大量相約演練是莫大的幫助,我們的讀書會除了演練, 也做個人面試的練習。

但我想,到備考後期各自衝刺階段還能約得成演練,沒有這一年來成員間的無私付出、用心積極的參與、分工合作、彼此扶持所建立出的信賴基礎與情誼,是很難促成的,甚至在考後也願意以不同的形式互相支持,回想這一年備考過程,讀書會給我很大的安全感。魚幫水,水幫魚,你想從讀書會獲得什麼,與你能為讀書會付出些什麼,在讀書會參與與運作調整上我想都是同樣重要的考量。

五、額外補充知識(休閒有空時,練習思考)

如果課程、書本上完讀完還是不太足夠,或想多聽不同的見解觀點,額外補充知識可以增加廣度與相關經驗(有些同學有參加工作坊、團體,在相關概念上駕輕就熟,但我沒參加), 也可以從專文中大略關注到時事。文字部分如許多心理師有自己的粉專、網站。我比較常用podcast。

*從 Podcast 中做小練習: 節目內容可以參考,但主要練習聽整集節目的歷程,練習思考假如你是心理師了,當遇到該議題時

     你會怎麼想、怎麼做(這也是常見的申論題考型)。也可以從有聽眾來信的節目做小小的演練練習。僅舉例:

  • 節目中心理師用什麼角度在思考這個議題、他們重視的是什麼
  • 當聽到一樣的內容,觀察自己好奇與看見什麼,以及他們看見什麼
  • 觀察他們是怎麼從與來賓的互動中問問題與思考脈絡可能是什麼,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問
  • 觀察是如何設計「讓一般聽眾也能理解」的說話方式

普心讀書方式

普心算是我比較有基礎的科目…絕大部分是靠吃老本,能分享的不多。但非本科系的同學不用灰心,許多非本科系的同學在普心的知識上經過準備,在考試上都是很足夠也很厲害的。我準備的方式是課本讀過後(掌握主要理論與整理筆記),以寫考古題為主,從考古題抓各校著重或常考的主題再另外整理,但也滿常寫完該校所有考古題也看不出個什麼方向,就以各章節大理論為主,例如整理發展時,發展階段(皮亞傑與維高斯基各自的主張與比較、常見的爭辯議題與其他理論的見解等)、道德(皮亞傑與 Kolhberg、對此二人的批評等)、教養風格、依附理論各觀點(不只 Bowlby),都是要獨立整理的主題。

一、選課本

可以參考老師整理的書單,去書局都翻翻看,選定一本「自己讀得下去」的普心。補習班提供的講義以架構為主,在課前有一點先備知識會比較好運用。我主要用大學時的原文書, 但只有春班有時間細讀,後來也是當工具書用,有不確定或忘記的地方再翻課本找答案。中文書看危芷芬老師的心理學導論,但讀起來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在春班時完整讀完一遍,之後就沒有再碰。在接近年底的時候才借到梁庚辰老師的心理學,主要理論都講解的很清晰, 驚為天人,後悔太晚才遇到這本書。

  • Psychological science, fourth edi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ition), by Gazzaniga, Michael, Todd Heatherton, & Diane Halpern
  • 《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梁庚辰主編
  • 《心理學導論》,危芷芬編譯

二、額外補充知識

普心範圍真的太廣泛,無法包山海,除了課本,從其他管道增加知識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例如期刊、專業文章、podcast、youtube(依個人習慣)。此外,任何生活中的現象、社會事件,都可以試著想想看,如果用心理學的理論或觀點,可以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這些思考也可以和老師、同學討論,彼此激發不同的解釋觀點。如果有閱讀或收聽心理師或講師寫的文章,也可以先從文章主題想想看自己的答案,再從內文脈絡去觀察作者從哪些角度切入來看同樣的事情,增加自己思考的彈性,在面臨變化靈活的題目時,就可以快速的把理論與自己的觀點連結起來,試著寫出有理論依據的論述。

Podcast 個人推薦:

  • Speaking of Psychology:這是 APA 的 podcast(我的天!),有專業領域的大人物出沒,也會討論時下重要議題,如果英聽能消化,在議題思考上很有幫助。
  • 哇賽心理學
  •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專門報期刊給你聽(但大多是醫學期刊),主持人有做成癮研究,有需要再挑主題聽,也可以順便從主講人的架構去認識「如何讀一篇專業期刊、如何抓出看期刊的重點」
  • IC 之音,心理學不學:已停更,現有內容淺顯易懂,可以當休閒聽,主講壓力、情緒、一點點實驗與部分學派(認知行為學派)。

最後,再度感謝老師、讀書會成員與一同上課的同學,每周在同一個教室,看到同樣的位子坐著同樣的同學、老師,不論認不認識,知道在這場嚴苛考試的過程中,有人也正在和自己在一起努力(包含老師,老師們是很用心在傾囊相授的),大家在同條路上前進著,自己並不孤單的這一點,其實是很暖心的一件事,對我來說是備考路上的陪伴。祝福正在路途中的你,我們未來相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