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劉心予-112考取中正臨心所、中原臨心所

文 / 劉心予

壹、前言

先來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是本科生,考了一年無果後又再戰了一年,今年依據自己的需求只報了臨心一科。筆試的部分我因為有了去年經驗加上一路跟著常晴老師的課程就順利通過了6間學校。然而,到了面試的階段我因為沒太多經驗又過於緊張,遇到了非常多的挫折。所幸常晴老師和鈞皓老師在過程中給予我非常大的幫助與鼓勵,讓我最後能正備取許多間學校。

所以,本文想聚焦在和大家分享我的面試經驗及挫敗中整理出的反思,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由於我在大學時沒做過專題或實習,在校成績也沒有很漂亮,因此本篇心得一定會非常親民,特別適合沒做過專題也沒實習經驗的人(面試無優勢者),請深呼吸後配溫開水一同服用呦~~

貳、心理建設

準備面試最直接的第一道關卡就是心態要穩住,要相信自己值得站上這場競爭的舞台,要相信自己配得上這間學校。回想我自己在面試政大的前一週,壓力大得幾乎每天都一直拉肚子且吃不下飯,怎麼樣都無法放鬆下來。我事後發現原因是,我內心並不相信自己配得上政大,於是機會來臨時就膽怯地不知如何表現自己,後來政大面試時表現非常不佳而落榜了。

在政大面試結束的那一刻,我下定決心不要再浪費接下來每一間面試的機會,於是我努力嘗試擺脫這種「自己配不上」的卑微想法。我發現,可以試著轉換想法,看看自己還有別間面試的機會,就告訴自己「還有很多的選擇,不是非得念這一間不可,這個想法能有效提醒「自己是有選擇權的」而讓自己脫離只能被人檢視的被動角色。在換了一種想法後,我後續在成大、中正及東吳的面試就都不再那麼焦慮了。當然,大家心中可能會有一所「非念不可」的理想學校,而無法說服自己有很多選擇。有目標當然很好,但當這種「非念不可」的念頭造成了自己過度的焦慮時,就不妨轉個念,試著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執著(這樣講應該不會太抽象吧~)。反正就想,自己並不會因為焦慮或執著而更容易考上,那何不暫時丟掉它,等到真的錄取了再來「非念不可」呢?

除了因「學校」而造成的焦慮之外,還有另一種容易造成焦慮的情況,就是自己不具備太多優勢的時候,非本校生(沒血脈)、沒實習經驗、沒做過專題。這時難免心生一種想法:「我到底有什麼能比得過別人?」上述提過我就是既沒做過專題也沒實習過的人,所以這樣的想法在我腦中特別強烈。但在政大面試後,我換種角度想:「做過專題或實習固然是很大的優勢,但同時也會讓面試的老師對這樣的同學有更高的期待與標準,於是他們可能犯錯空間會更小。所以,也許沒有一種優勢是絕對的,重點還是在懂不懂得穩定地表現出自己的優勢」,這樣想後讓我的焦慮大大下降而在後續的學校中表現得更自在。

從後來我中正的面試成績能拿到91分來看,也確實是支持「沒有一種優勢是絕對的」這個看法,所以真的不必因為自己沒有某些優勢就過於擔心,只要穩定地表現自己具備的優勢一樣會有機會

在這裡也想把常晴老師鼓勵我的話帶給大家:「進入面試時焦慮是一定會的,但想想看自己連最困難的筆試都能通過了,所以就更要相信自己一定也能找到辦法能通過面試這個挑戰!」總之,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自己

參、面試問題蒐集與分析

要去面試的學校會問什麼題目,可以去網路上找找看過往學長姐分享的考古題(通常都找得到)以及該校系所網站上公布的參考方向(有些學校會有),將所面試學校可能會問的問題都蒐集起來

拿到面試考古題後要做的事情其實就和筆試很像,試著去分析看看題目,可以從兩個大方面去分析。第一是「怎麼考」也就是面試的「形式及流程」,是個人面試還是團體跑關、是否在開始面試前10分鐘會有研究翻譯、會不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治療情況…等等。第二是「考什麼」也就是提問內容的方向,有些學校會以自傳及動機為主,有些則以研究計畫為主。

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於題目內容「考什麼」不能只看到表面,要試著去深入分析題目背後要測量的「構念」是什麼,在面試中這個「構念」可能是一種想法、思考方式或特質,也就是面試老師希望透過這個問題檢測我們是否具備的想法是什麼。例如,幾乎大部分學校都會問到的一題是「如果同時錄取了A校(本校)和B校(他校),你會選擇哪一間?」。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很容易陷入「選A還是B」的思維來回答這一題,於是就只回答到「選A」來表忠誠(確實,選B是穩死的)。但其實這一題背後老師可能還會希望學生回答到「A校和B校的差別是什麼」的層面來說明為什麼想選本校,所以這一題背後要測量的構念其實是「你是否清楚的知道本校的優勢是什麼,而非只是因為成績到了而來念」。換言之,是跟否(或選擇)的答案只是一個媒介,重點是這個透過答案帶出來的「理由」和「思考邏輯」是什麼,往往才是老師真正要的因此,這樣的分析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若缺乏這個練習,一但問題有變化或遇到了不知所以然的題目,我們很容易就陷入過於表面的回答,或是不知道面試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問,而誤以為這個題目沒有效度或老師只是在閒聊。畢竟是面試,要盡量先無條件相信老師會這麼問一定是有背後想檢測的「構念」存在,試著去站在面試老師的角度想,透過這一題希望得到的資訊會是什麼。當然,這個題目的「構念」是什麼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來推測(或猜測),無從得知真實答案,但我的經驗是,有試著分析過的話會讓自己越來越接近面試老師的想法,面試時一定會比什麼都沒做表現得更好,所以還是推薦大家可以先不用顧慮正確性,大膽地多多練習!

我自己在整理了許多題目及面試了多間學校後發現,臨床所教授最關心的焦點,應該大多都和三個大方向的構念有關:

1.「是否具備成為臨床心理師的特質:自信、真誠、耐心、冷靜、韌性」

2.「是否了解臨床心理師、是否有強烈的動機成為臨床心理師」

3.「是否知道本校優勢為何、若錄取後是否真的會來讀本校、來讀後是否能適應本校」

提供大家參考看看,當然一定不只這些,大家一定能找到更多,這部分我覺得可以找自己身邊有進面試的戰友們多多討論!

肆、回答方向及方式

回答方向上,需要依循著分析問題後的得到的方向,即題目要測的「構念」是什麼,回答時就需朝著這個構念的方向回答,例如上述提及的「同時錄取了A校和B校,你會選哪間?」就回答「會選A,因為A的優勢為…….,會更加契合我的目標或規劃」。但困難的是,除了回應到「構念」之外,還要讓回應的理由具有強烈的說服力,至於這個理由具體內容為何就需透過不斷地練習、討論及反思來尋找,因為每個人的背景和經歷不同,找到最能說服老師的答案也會不同。

然而,除了理由的內容本身之外,表達內容的方式也可能些許增加這個回答的說服力。我自己整理出了一些我覺得有幫助的回答方式,供大家參考看看:

1.邏輯一致性(脈絡連貫性)

從自己的備審資料中有呈現的事情來做為支持的理由。例如「錄取後是否真的會來讀」的問題,就可用研究興趣作為理由、研究構想作為支持證據,回答「因為我的研究興趣為X,而相較於B校,本校的優勢就在於X領域的師資特別豐富,因此雖然B校也很優秀,但對我來說會以本校為優先考量」,如此回答方式會讓老師感覺自己和備審資料的脈絡非常一致,且對於來考學校的動機是非常清晰且邏輯明確的,而大大增加自己具備「構念」的說服力。反之,要注意自己的回答千萬不要和備審資料互相矛盾或邏輯不一致,例如「我雖然對神經心理領域沒興趣,但我想來成大學習看看……(這穩死的)」

2.故事性

這是常晴老師和我分享的,對於陳述的理由可以加上事件細節和轉折會更引人入勝。例如我自己的研究構想題目為「執行功能缺損和網路成癮之間的關聯性」,在很多間學校我都被問到「為什麼會想做這個題目」,我的回答是「其實一開始我的興趣是解離,但在閱讀了幾篇文獻後發現若在碩班要做這個題目是有困難的,於是打消了這個方向的念頭。之後我仍持續閱讀文獻,發現在解離的文獻中頻頻出現網路成癮的資訊,我便開始萌生了好奇及興趣,於是……」,這種呈現方式不僅能增加說服力,同時能透過故事讓老師看見自己人性化的一面,而開始對自己產生好奇及興趣。

3.多層次性

用不同層面的理由回應一個問題,以示自己動機強烈。例如「為什麼會想了解心理障礙症族群」,我的回答會是「一方面是純然的好奇,因為我發現在我生活中真正遇到的個案和社會上給他們的污名化標籤是截然不同的;二方面是想幫助它們,希望透過了解更多,將來自己能為去汙名化也盡一份心力;三方面是出於同理,我覺得如果是我,也會需要被人理解」。雖然這種方式有點像在回答申論題,相較前2種方式沒那麼具體,但會很適合面對一個突然不知如何思考的大哉問,優點是多面向有較高機率打中老師要的想法。

4.真誠的正向

在面對展現自己特質的問題時,要展現自己正向的一面,但有時太強烈的正向會顯得失真而不真誠,因此回答可以同時加入一些坦承自己的不足之處,再以正向的方式結尾,會顯得更為真誠。例如「如果沒考上本校,你會怎麼辦」,我原本的回答是「我會試著從這個失敗經驗反思自己還需要學習什麼,然後再努力把握住其他學校的面試機會」,這個回答確實是我真實的想法,但可以發現好像少了點什麼過程而有點失真。沒錯,這個少了的過程是關鍵,真誠就是需要把自己平常會下意識想省略的過程也適切地透露出一點點。於是我跟朋友經過多次討論和釐清後,我的答案變成「我會真的很難過,也許會崩潰大哭,覺得自己很糟糕。但我會試著接納這樣的自己,給自己一點時間調適,等情緒回復了,再試著從這個失敗經驗反思自己還需要學習什麼,然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方式雖會有一些幫助,但切勿本末倒置地過度依賴這些技巧,如果只是空有答題技巧而缺乏實質內容或是不真誠,一定會輕易就被面試老師識破,所以需要在具有「本身具說服力的內容」及「真誠的態度」的前提之下,適時使用技巧性的答題方式才會有加分效果,用得多不如用得適切。

伍、演練

當問題分析完也想好了大致的回答方式,就可以把所有問題(和回答)摘要式地列下來,整理成一個檔案。然後不斷找人進行模擬面試,透過練習表達與蒐集他人回饋來動態式地調整自己的回答方式。這一部分我也有找常晴老師和鈞皓老師幫我進行並看看我的問題,幫助我發現了許多問題並大大改善,最後才順利地正取中正,建議國家的學弟妹們一定也要找老師一起演練過。當然,除了老師之外,找自己的朋友或伴侶也能有很大的幫助,重點是在不斷練習表達、蒐集回饋及討論的過程。然後要針對先前分析過面試學校的「形式及流程」及「提問內容的方向」來演練,否則會很沒效率。

然後演練時要試試看練習回答很細節、很刁鑽的問題,千萬不要輕易放過自己,因為正式面試時真的會出現這種類型的問題!可以再三檢視看看自己的回答中有什麼是可能會讓老師想追問的,就再另外列出來,例如上述說到我被問到「為什麼會想做這個題目」時,我的回答有提到「我發現在碩班要做解離是有困難的」,老師聽到後很可能就會想追問「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會覺得在碩班做解離有困難?」。依常晴老師的說法就是「每一段回答就像在為下一段回答做『鋪梗』」,所以要主動往下一兩層深入追問自己,多準備一兩層才能避免面是當下被追問時答不出來,也同時能更深入地釐清自己的想法,而非僅是丟出一個僵化的答案。

陸、面試當下的調整

面試的當下就依循上述方式來回答問題,要注意一定要先聽懂問題是什麼,如果聽不懂可以當場主動請教老師,懂得確認問題也是成為研究生重要的指標之一。然後就算自己對於問題很有想法也要擺好重點,不要無方向性地呈現過多資訊量,若不是針對問題的重要關鍵點就要省略,適切地省略會展現出自己懂得抓重點,不必擔心面試老師認為自己不懂,老師如果在意就一定會再追問。

然後,對於自己事先列出的問題要練到滾瓜爛熟,但不要走火入魔,也就是真的被問到了要答得出來,但也不要預設老師一定只會問完全一樣的問題。要熟悉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然後依據題目的變化保持彈性地去應對,如此才不會因為問題超出自己預料而當場僵住。

除了問答上的反應之外,在面試當下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上述提到「是否具備成為臨床心理師的特質」的構念很大一部分老師會從我們的行為舉止來觀察,所以稍微注意自己的反應不要太急躁,不要因為時間很少就太急著搶話,要耐心聽完老師的問題再不疾不徐地回答。另外,大家可能會認為臨床所老師心中理想學生的樣子是「文靜的、乖巧的」形象,因此在面試中刻意的收斂自己的熱情來「裝乖」,但我自己的觀察是,老師其實更樂見表現得自信、活潑的學生,所以可以大膽一點的表現出自己的活力(只是一定要注意禮貌,別忘記自己在面試)。

還有一點是,很多學校都會用很尖銳的問題來刻意營造出「挫折情境」來考驗學生,這時千萬要保持冷靜不能慌張,因為老師要看的就是學生在挫折情境(壓力情境)下的反應能力。對這方面我自己有發現一個小小的撇步,既然挫折情境是在刻意營造的,那老師身上當然也會露出一點破綻,所以當下可以仔細觀察看看老師的細微表情,是否有一點點快笑出來的跡象,若找了這個跡象,就會發現這其實實際上是一個很輕鬆的情境,而就能自在地表現了。所以,遇到「挫折情境」要在心中默默地識破它,然後冷靜又大膽地表現自己

柒、結語

感謝願意看到最後的讀者們,也推薦大家多去看看其他上榜學長姐的分享,廣納過來人的建議。在面試準備中過程,很多部分都是可以透過多多練習而逐漸熟悉和進步的,只要努力就會有機會。碩士班考試不論是筆試或是面試,每一個關卡都不輕鬆,希望大家在努力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然後凡事都相信自己。最後,感謝常晴老師和鈞皓老師在這一路上的幫助與鼓勵,因為有你們的幫助與指導,我最後才能順利錄取學校,真的很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