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普堯-考取政大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文 / 許普堯

一、前言

    首先得先感謝我媽很阿莎力的幫我出補習費(嗚嗚~我是媽寶),也非常感謝戴然老師這半年多充實的教學、解惑和批改考古題,看的出來老師很辛苦很忙但超級敬業的。就傳播理論、新聞學、傳播科技概論和相關時事補充等方面而言,戴然及國家補習班替考生們準備的系統性知識CP值相當高。

二、個人背景

  就讀於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系排非常後段所以完全沒有考慮推甄,心得文將以考試及二階段面試準備為主。在我下定決心報考研究所前,就先把「就讀研究所」及「畢業後直接就業」兩種生涯規劃稍微思考過、也斟酌過許多學長姐的建議。

  事實上新聞傳播相關科系的學生畢業後繼續深造的比例一直都不高,尤其是偏重實務技術和經驗的新聞系,所以認認真真的評估自己的興趣所在(會不會很排斥讀書啊~?會不會討厭英文呀~?對傳播問題進行深度、系統性及邏輯性的研究這件事,是不是會很沒耐心呀~?),也針對各種機會成本評估得失(讀研究所要學費、要時間,且並不一定保證對未來工作出路有很強大的幫助),順便幫助自己預先解答面試時常常被問及的問題:「你為何要就讀研究所?」。

三、考試成績

  •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第一階段筆試通過(中文能力:62、新聞學:81、專業英文(E):69、社會學與新聞:86,口試資格:筆試總分285分以上),第二階段口試(78.67分)慘敗未上
  •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正取19第一、第二階段皆通過(中/英文能力:49、傳播知識:53、資料審查:86.67、口試:86.50)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備取9(傳播理論:76、傳播英文:37、口試:80)
  •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研究所:第一階段書審(78)、筆試(47)通過,口試放棄

  我所報考的系所涵蓋「新聞」、「傳播」和「廣電」,雖然這幾個領域並不完全相同,但也互有不少交集,所以若有同學想朝這幾個學校為目標的也可以稍微參考我的心得。

  在這邊要奉勸各位考生,無論選擇推甄或考試入學,理想的做法是,盡量在11、12月就著手進行「備審資料」的準備(研究計畫可以先想,多問戴然老師、多參考他的意見,有時間看看人家的論文是怎麼寫的、掌握合理且可行的主題),別像我一樣拖到筆試一間間放榜、在每間學校備審資料繳交截止日才寄出,熬夜製作備審對身體真的很不好,更重要的是,若是趕在截止日前幾天,老師不一定有很充裕的時間審視全班那麼多人的備審資料,如果你的備審需要再做修改,時間會非常非常緊湊。

四、準備過程

  傳播所的筆試很重視語文表達能力,對事物及現象進行統整、歸納並完整的將學說理論或自己的觀點(有些題目著重在個人看法)佐證於一份作答卷上,並且言之有物,是為筆試高分的關鍵,當然字跡工整、字體切勿忽大忽小也是令閱卷者賞心悅目的要素之一。

  由於個人就讀本科系的緣故,自認對於傳播領域有些許認識,所以沒上春季班,準備過程以暑期班(7、8月)開始,至2月份考試前為止。

  • 暑期班(7、8月)

  首先必須先貼心的提示,戴然老師會提供系統化的知識,以利學生在課程中吸收,但自己在讀書時,別將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或將不同科目生硬的拆分開來理解,或者特別偏廢哪些科目這樣~(簡言之就是這幾科都是互通、甚至環環相扣的)。

  從7月份的傳理、傳科概課程開始後,緊跟戴然老師的課程節奏是最重要的任務,如果可以的話,無論面授或雲端課都盡量在課程安排的步調中同步複習,舉例而言,非本科生的同學或許對於「傳播」這詞有著各式各樣的詮釋或想像,這時透過戴然在傳播理論第一堂或第二堂課中,各學者對於傳播的定義和解釋加以消化,有助於從不同角度認識「傳播」這門學問;同理,在傳科概課程的第一、第二周,戴然老師也會針對FCC、NCC等組織及其職掌、權限進行深入的解釋(這超重要的),聽懂這些基礎知識後,日後碰到更加複雜的傳播問題,才有足夠的工具去剖析、回答。

  在這邊建議各位考生,若在戴然講義中碰到看不懂、覺得沒有完全透徹瞭解的內容,絕對要想辦法弄清楚,無論是多翻翻講義前面參考書單中的幾本大作(《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傳播批判理論》、《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等),或和同學一同討論,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直接請教戴然,因為老師有餘力的地方絕對會向同學解惑(講義他編的、課他上了快三十年~),別因為害羞或不好意思犧牲自己讀懂傳理或傳科概重要內容的機會。

  值得留意的是,在戴然的傳理講義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理論(Theory)及假說(Hypothesis),可以的話盡量讀懂、能背就背(能撈就撈),只有融會貫通並且帶到考場上的知識才可以真正幫助自己脫穎而出。

  而我自己在讀傳科概這門科目時,比較傾向於多多涉獵新科技、新技術(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社群媒體、網路媒體、OTT等)所帶來的新應用與衝擊。想必許多人都曾有過利用影音平台(Netflix、愛奇藝等)追劇的經驗,這種使用模式(高自主性、分眾取向)即為新科技、技術帶給傳播產業(如傳統無線、有線電視)的衝擊之一,而OTT也是106年政大、交大的考題,雖然問的問題不盡相同,但幾乎都環繞在這些新科技上。建議可將不同傳播科技的形式、優劣勢、相關法規、影響層面和未來發展等面向加以整理,輔以最新時事研讀(如臉書假新聞氾濫現象),是我認為較好的準備方式。

  另外在英文的部分,我除了將自己大學四年完全荒廢的單字盡量背回來之外,就近年台、政英文部分的試題而言,英文作文、簡答的能力也相當重要,有餘力的話盡量列出當年度時事、議題的英文名詞,試著用英文去表達該事件,有不小的機會猜中台大新聞所專業英文的出題方向XD,另外CNN、經濟學人的文章也可拿來練習翻譯。

  我自認暑期班的課程有按照戴然的步調進行,雖然每日複習的時間幾乎很難超過六小時,和許多同期考生相比之下並不算多,但針對講義中重要的章節,常常可以讀上一整天,幾近逼迫自己要完全讀懂、很深入瞭解的程度,例如第二章「訊息研究」、也就是SMCRE中的「M」,我大概整整翻了兩天,像是系譜軸、毗鄰軸的概念、敘事學和符號學等雖然較為抽象,但在傳播問題中卻經常碰到。所謂融會貫通不外乎在讀書的過程中要能夠自行舉例說明,並且將手邊能用的輔助教材(參考書單)加以查找閱讀,盡量培養自己面對傳播議題的敏銳度。

  • 秋季班(10、11、12月新聞學、讀書會、考古題)

  大概等到九月多傳理和傳科概課程告一段落後,補習班會舉辦一次模擬考,不知如何下筆或寫不完也別太擔心,畢竟暑期班的學習主要致力於吸收理論知識,模擬考就當作一種經驗,戴然出的考卷基本上都滿趨近該年度考試方向的,也可作為日後練習考古題的入門題目喔~

  新聞學差不多在秋季班的時候開課,這科本身的理論成分並不高,很多東西必須和實務、實際案例加以結合,建議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將一些重要議題(新聞自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四大新聞理論、市場導向新聞學、公民(公共)新聞學、新聞評議會、記者與消息來源等等)搭配實例或時事研讀,並且蒐集一些新聞學相關人物(如國內外記者,國內可參考《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事件(可參考《別對我撒謊:24篇撼動世界的調查報導》)放進口袋名單以備考試時使用(這就是每周一問重要的地方)。

  其實,無論傳播理論、傳播科技概論或新聞學,光是依靠戴然講義上的重點較難獲得和其他考生的差異性,老師上課也會再三強調這點,講義可當作工具書使用,但若想獲得不錯的亮點,以講義為基礎去研讀其他書籍和資料亦相當重要。因為個人實在很難理解太多抽象的知識,所以我常翻閱一些傳播相關書籍、雜誌(如《數位時代》),藉由生動的實際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順便增加自己的答題庫。

  讀書會和每周一問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建議大家盡量組讀書會共同分擔每周一問,除了可以讀到不同人找的paper外,也可參考大家的意見,尤其對於傳播所考試而言,在充足紮實的理論涵養之下,不同的觀點、見解也不失為高分的關鍵之一。

  另外,讀書會的功能除了每周一問之外,針對不懂、需要加強的部分(例如英文、傳播批判理論等)也可以拿出來討論或補強,像是每人蒐集10個時事相關英文名詞解釋(4個人一組就有40個耶~)、共同練習英文翻譯(互相比對、討論彼此翻譯的文章),這些額外的練習也是讀書會得以共好的方式呦。

  而考古題的部分呢,個人認為練習考古題和筆試成績可說是成正比的,寫考古題的時候可參考自己做的筆記、講義、參考書單上的書和讀書會做的每周一問,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很難下筆純屬正常現象,一題25分的題目寫三小時都寫不完也都不用太緊張,重要的是必須逼迫自己一定要寫好寫完,別為了去拚每周繳交的份量而犧牲作答論述的合理性及完整性、別只寫自己喜歡的題目、多練習自己較弱的題型(依自己報考的學校而定),老師到時會詳細的講解須注意事項,別擔心多練習即可。而依照個人報考的學校不同,差不多練個5題之後嘗試計時(占分25分的題目就寫25行,並在25分鐘左右寫完),慢慢提升動筆的速度、分段的拿捏,保持論述的方向明確。時間很充裕的同學(全職考生、上學期學分很少)倒是可以考慮提早個一兩周開始練習考古題,試著培養作答的感覺,建立自己論述傳播問題的能力,寫完考古題也不用全部塞給戴然批改,挑幾題請老師指出錯誤、給點意見,重點還是自己練習(當然前提在終極筆記、每周一問已完成,或已經準備到相當程度完善再來寫,否則會花一堆時間在找資料、翻講義)。

  • 最後衝刺(1月份到考前)

  這段時間差不多已經練習不少考古題、書也已經翻到爛掉了,到考前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重點可以放在「複習自己寫過的考古題」,這部分就看個人要如何安排,蠻多人選擇用背的。雖說寫的題目愈多愈有可能忘記,但練習過的題目一定會有記憶,如前述所言,「融會貫通和理解」有助於這最終複習的階段。

  另外在終極筆記的準備方面,我是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讀書習慣或書寫、記憶的模式,所以就不再贅述,只是建議大家別一昧的參考或模仿學長姐的筆記,找尋自己喜歡的筆記習慣比較重要。終極筆記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經歷暑期、秋季的課程後,將習得的基礎知識及理論,加上每周一問所補充的額外資料所統整而出的「個人化筆記」,所以光看別人的筆記,還不如自己抄寫、打字製作,有助於形成差異性。

  • 筆試

1.手錶、原子筆(X2)、立可白(帶)、准考證、身分證,會過敏就加個衛生紙,天氣很冷帶個暖包多喝熱水,但考試時沒記錯水瓶不能放桌上喔。

2.個人良心建議進考場前那10~20分鐘別看講義或參考書,甚至連筆記都不用看也沒關係,頂多自己默背幾個大理論和重要學者稍微對照一下,筆記本就拿在手上拿安心的就好。我考第一間學校時有拿出來翻,但完全看不下去,後來的考試就學乖都沒看了,臨時抱那幾分鐘,個人認為效果近乎於零,還可能影響進考場的心情。最後的衝刺階段要常提醒自己「考前忐忑的翻書是非常後悔莫及的事情」,督促自己好好準備(我是這樣恐嚇自己的XD),然後有自信的赴試。

3.題目(題幹、有幾小題、配分佔比多少等等)一定要看清楚,一個字一個字看!(個人慘痛經歷不贅述),若看完題目後完全沒頭緒,趕緊朝下題邁進,在書寫申論題時,常常碰到寫著寫著腦袋才完全熱機正常運轉的狀態XD,寫完熟悉的題目再回過頭來作答,很有機會冒出更多想法。

4.時間控制。

五、補充

  準備考試的過程也許會很孤單(心靈上),但每天都要求自己比昨天更進步、把更多東西讀進腦袋,也是相當充實一段時光。有時候,不知道會不會上榜的不確定感著實對我產生很大的壓力,好幾次睡前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有過想要放棄的衝動,對自己的能力始終感到沒信心,當然最終結果讓我鬆一口氣,也印證了一開始的想法「自己讀過的東西不會騙人」,只要踏實有條理的準備,按著自己舒適的節奏以及適量的壓力,那就完全對得起自己了,剩下的事交給老天爺就好囉。

  至於讀書作息安排,這也是非常因人而異的~身邊許多考研的同學每天讀書的時數很長也很認真,PTT上更不乏許多早八晚十的神人,雖說考試結果通常都不錯,但找尋自己可行、有效率的作息(睡眠充足超重要),可以使這半年多的長期抗戰不會如此充滿窒息感,而適當的休閒娛樂也是必須的,何況傳播問題的範圍非常廣,日常生活的經驗(滑臉書、玩寶可夢、看電視新聞、看電影)也有可能成為書寫的靈感,一舉數得呦。

  有時間的話可以試著讀者投書,練習論述能力,有投上的話也可放進日後的備審資料中,或著拿去跟同學炫耀呦。

六、感言

  真心感謝這半年多來戴然老師和國家補習班團隊的幫助,以及讀書會成員的扶持,感激我家人朋友們的體諒,尤其是冠傑、裕升、侑儒陪我解悶和幫我禱告,同時也謝謝一些新聞系同學們的加油打氣、支持,讓冷風中奔波苦讀的考生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