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萱

 一、個人背景

 我本身畢業於教育大學的語教系,說實在的,大學重心主要是擺在中文,所以教育領域的幾乎是因應期中期末考試根據老師發的題庫死記,所以對於教育可以說是幾乎沒什麼基礎。而我的心得分享和一般上榜的心得分享可能有些不同,有不少是錯誤的念書方法,可以給各位做為警惕。

 

二、念書歷程

  大三的暑假我開始念教育社會學、教心和教哲,一開始念很痛苦,尤其是哲學,很多專有名詞、人物和各個主義的中心思想。那時我在一間很涼的辦公室打工,為了怕自己沒事做我就帶教育類的書籍去念,念不進去就開始抄抄寫寫,強逼自己每天一定要碰。沒多久,我就開始習慣每天固定要念教育類書籍,但也是只有這兩個多月,開學之後又把書本丟到一邊每天玩樂。但是我後來回想起來,那兩個月念不下去的抄抄寫寫,對我之後的記憶幫助很大。

  大學畢業後開始實習,為了要考教師檢定我在實習期間又斷斷續續開始念教育類的東西。在這個時間我越念越有心得,甚至對原本懼怕的教哲反而變成最有成就感的一科。拿到教師證後,我發現自己喜歡上教育,所以決定報考教育類研究所。

 

題外話:

  當初為了考研究所我開始找補習班,和朋友本來打算要每家都看看,可是我們第一個找上的「國家」,櫃台人員的親切態度讓我們馬上決定付訂金。現在想想當初好像有些冒險,好險國家的櫃台人員不像有些補習班收了錢就翻臉,讓你覺得花錢買氣受,若有不能退費的課程也會在你繳費之前再三提醒你,給人的感覺就不像是營利為主的補習班。(岔開話題了)

 

(一)教育研究法

  進了補習班後,由於我的教育研究法是中途插班,課程已經進行到一個階段,所以我剛開始聽統計整個霧沙沙。但我很堅持若沒有要事絕對會去上課,甚至寫逐字稿,回家再謄到筆記本上。DVD補課,我常常三個半小時的研究法,會因為寫逐字稿不斷按暫停結果聽了六個小時、甚至七個小時。可是後來我發現我的這個方法是錯誤的,因為這樣等於是「死記」,而不是「觀念理解」,所以教研法的考試我始終拿不到分數。1月多的時候因為我心裡的第一志願沒有考研究法、統計和測驗,我很灑脫(不用大腦)的放棄研究法。但我仍然有去上課,也有按時交作業,作業不懂的也會問同學。郭易老師上課舉的例子都很有趣,我就當做是去聽故事,因為故事我反而會記得很熟跑去和別的朋友分享,也間接加深記憶。

  一月多開始報名研究所,我總共報了四間。二月多的時候我把研究法考古題印下來,發現「怎麼都是上課教過的?」這個時候我超級後悔自己太早放棄、也沒有交考古題。於是我用開考前的兩個禮拜的時間卯起來念研究法,研究法時間占了每天念書時間五個小時。雖然太晚太晚才開始念,但是由於我上課都很專心聽講,所以用老師舉的例子中的觀念去記,所以記得非常快。後來考試時,沒拿到分的都是設計研究計畫的部分,幾乎扣了25分!(所以繳交考古題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育學

   我對教育學這科很有興趣,所以除了基本上課會到、作業繳交外,我的考古題也寫了不少,而且連寫不好的考古題都還會重新寫過再次繳交。黃天老師非常疼愛學生,他會改各科考古之外,還會要我們開自己已經念過和準備要念的書單給他,他會幫我們看過再補充。由於我沒有寫過考古題,所以繳交的前幾份作業都不會分段,都寫了一大坨,還好黃天老師很有耐心,仍願意不斷重複提醒。考古題老師改得非常仔細,還會加上評語,放學後還能把考試用書拿出來問。

 (三)閉關衝刺

  考試的那年一月,我幾乎不再答應朋友的邀約,也把電腦線拔掉,避免自己因為上網而浪費時間。(任何上網查資料、看一下下PTT研究所版的資訊都是藉口!!)二月我甚至記錄每天的念書時間。我對自己念書時間的紀錄方法非常嚴格,我採用的是念某一科的幾點幾分到結束時間的幾點幾分,最後再統計我這一天念書的時間有多少,每天基本有六七個小時,有幾天甚至有到十個鐘頭,每天算自己的念書時間,不但能檢視自己有沒有偷懶,也非常有成就感。

 

三、結尾:

  我個人認為念書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只要一開始逼自己念書,反而到最後只要兩天沒碰到書本就會有罪惡感。念書就像是跑馬拉松,不要求快,慢慢調整自己的腳步才是重要的。當真正投入到書本之後,會發現其實念書時期並不痛苦,痛苦的反而是等待放榜的時間那段時間的焦慮以及壓力,郭易老師講過一句話:「沒有經過挫折考驗的夢想沒有價值。」這句話對我來說受益良多,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的喜悅會讓你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