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黃獻忠 103年高考新聞行政【探花】

【心得分享】 黃獻忠
103年高考新聞行政【探花】


一、前言、個人經驗與成績

九月十九號當天從早上十點多就在電腦前等待,到電子榜單公布前,整個人處於焦躁狀態。等到電子榜單公布了,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查榜,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准考證號碼坐落在第三名,彷彿觸電般通知家人,這時候長久累積的壓力、委屈、挫折與無奈,轉化成為歡欣的淚水,終於考上了!

我畢業於某私立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曾經待過兩家出版社,因為受不了私人企業的沒保障、低薪和老闆陰晴不定和反覆無情,再加上以前就想考公職,衡量自己的英文優勢與興趣報考新聞行政。在102年以三個多月的密集補習衝刺高考,以一分之差落榜,102年地特基宜區則以1.64分的差距落榜。今年高考上榜(去年和今年的普考皆落榜),很幸運地能在一年內考上。

二、準備過程
1. 上完專業科目的課程(102年3月~102年6月)
在102年時打算用自修來準備考試,但到三月份時發現無法融會貫通傳播理論的東西,就打算買補習班的講義來看。然而老師卻打電話給我,表示有整套課程有優惠價,問我是否有興趣,基於時間緊迫就馬上答應了。於是在離考試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開始消化課程。

102年三月到六月這段時間的準備方式是密集上完課後寫考古題,念書時間是一天約12小時。每天早上大概8點開始,然後中午休息一個小時,接下上到晚上11點,之後花一個小時消化當天的課程。最後再花一個小時的時間讀英文,紓緩緊繃的壓力。那時候先上完傳理的課、接下來依序是新聞學和公共關係。

上述三科的課程大概上到五月中,考古題寫到六月初,接下馬上上憲法和法緒的課程,但是時間緊迫沒有多做考古題,僅憑著上課的印象應考。

2. 鬆懈自負導致落榜(102年9月~103年3月)
102年高考放榜之後,差一分落榜的結果讓我有信心,卻也不自覺地驕傲鬆懈下來,心想只要把分數較低的科目拉高一點就能上榜了,結果仍然落榜。這時候就開始反省自己鬆懈的心態、以及申論題寫作方式是否有問題。

3. 大量寫考古題(103年3月~103年6月)
地特落榜後,我買《考典》來修正自己的讀書方法或是申論題寫作方式(很巧的是,戴然也推薦這本書),我參考裡面的格式琢磨出自己的答題風格。在今年3月到6月這段期間,我的準備方式用考古來找資料,每一題小題大作,把答題內容限制在兩頁、44格的作答範圍內(這是國考作答紙的格式)。無論找了多少資料,有多少想法,都會把一題的答題內容範圍限制在兩頁,這也是終極筆記的格式。

三、申論題的作答方式
1. 理想格式:前言、回答、結論
這個格式並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題目,有時候甚至不用這種格式,直接回答問題就好。在寫題目時,要用含有關鍵字(也就是閱卷委員可能給分的考點)的小標題來引導論述。在102年的考試中,我是用四段論述法(起承轉合)、也沒有下小標題,所以有些題目的分數就很難看(例如傳理和新聞學)。因此,懂得下小標題是拿分的關鍵

2. 實例
以今年的傳理第一題為例,來說明作答方式。這題是問:
在數位匯流與新媒體普遍使用的今天,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是否還適用?請舉出一種仍然適用的理論,並且舉出一種已經明顯不適用的理論,試申論之。

我的作答方式是:
前言:先寫出數位匯流和新媒體的特性(例如分眾化、即時性)
回答:這個地方就回答哪些傳統理論適用數位匯流時代、哪些已經明顯不適用,我的小標示和論述這樣寫的:

A傳播萬能論:不適用於數位匯流時代的理論
由於傳播萬能論強調傳播訊息對所有的閱聽人有相同效果,明顯不適用於強調分眾化的數位匯流時代……(接下來舉實例)

B. 議題設定的溢散效果:新媒體對主流媒體的傳播效果
開始提議題溢散效果理論是誰提出來的……(舉實例)

最後結論的小標是『分眾化的限制:數位匯流的有限效果』。這樣大概用四到五個小標來回答問題,不僅可以讓閱卷委員方便直接看到關鍵字,對考卷留下好印象,拿到基本分的機會變高(15~18分)。

另外傳理第二題拿到算不錯的分數(22分),這一題的答題格式就跟上一題題不一樣,我沒有寫前言,而是單刀直入,有沒有寫結論已經忘了,我的寫法是:
(一) 自製率低的原因有
1. 觀眾的收視習慣和大碗公心態
(開始論述……)
2. 有線電視系統生態結構問題
(開始論述…….)
3. 法規限制過多
(開始論述…….)
(二) 政府振興的方法
1. 法規鬆綁,黨政軍三退改成實質影響力評估
2. 政府責成文化部成立廣電基金補助產業及相關從業人員
3. 加強頻道分組化的宣導

這題因為有補習,再加上自己考前有去NCC官網找廣電三法的修法資料,就直接把背的資料寫在考卷上,努力也反映在分數上。

從之前的失敗經驗中,以及《考典》的論述當中,如何寫考卷比看多少書還重要。閱卷委員只看得到考生如何架構自己的答案,但不會看到(也不在乎)考生念了多少書,所以寫出漂亮的答題格式(但內容也很重要)來獲得閱卷委員的青睞就相對重要。考試不是做學問,是一場短時間內寫出正確答案的賽跑。

四、各科書單及準備方式
《考典》裡面強調要先寫題目然後再看書,但最好還是先看書或是上課後,有一定的基模後再來寫考古題,是比較踏實的作法。我的大方向是寫考古題、釐清重複出現的主題,各科的書單和準備方式如下:


1. 國文

書單:林嵩《讀實力》、《論點錦囊》、《人物錦囊》

地特落榜後,為了要增進自己的作文實力,上網找到了林嵩的寫作錦攘系列以及《讀實力》,參考他的方法寫高考的作文,結果拿下參加國考以來的作文最高分。以這次的高考作文題目為例,第一段提解釋題意以及寫出公務人員的期許,例如清廉、中立、保密和危機處理等。換言之,第一段是整個作文的大綱,然後再依照列出來的特質分段論述(一個特質一段,正反兼論、並且舉例)。在綱舉目張的架構下,作文就不難拿到基本分。

至於公文則參照青草茶的格式,測驗題吃老本。

2. 法學知識與英文

書單:錢世傑,《圖解憲法》、《圖解法學緒論》

102高考以一分飲恨後,那時發覺只要法學知識這科再多對五題就上榜了(雖然考地特時進步很多,但還是落榜…囧)。我準備這科的方式是先看完這兩本書,然後狂做考古題。如果時間緊迫,起碼要把憲法本文和增修條文看熟。

在新聞行政當中,每個考生英文程度都不錯,在動輒差距零點幾分的上榜標準下,有時候這科反而是決勝關鍵,最好能考80分以上,才能拉開與其他考生的差距。 

3. 傳播理論

書單:
A. 梁美珊、莊迪澎編著,《圖解傳播理論》
B.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
C. 林東泰,《大眾傳播理論》

這一科最主要是跟著戴然的講義、每週一問以及老師在考前猜題班所講的必考主題準備。另外,《圖解傳播理論》是一本很適合準備考試的書,書末還有參考書目。而張錦華老師的書則是用來補充批判學派的資料,另外林東泰老師的書論述有條理(但耶魯學派怎麼看都不像是傳播萬能論啊)。

主題式的讀書法非常重要,而對常考的主題要有所了解,則必須仰賴大量考古題的練習,從去年到今年我寫完了94年到102的高考地特的傳理考題(其他科也差不多這個量)。另外也寫了部分國際新聞人員、高考視聽製作的大眾傳播學考題,在大量練習下,上考場看到題目,答題架構自然流暢了。

傳播理論近幾年的考題偏向傳播現象的分析解讀,而不是死板的背誦,所以要關心時事(尤其是廣電文創產業,今年就考出來了),並且反芻思索出自己的見解。為了加強自己的論述能力,每天晚上都會到圖書館看四大報的社論,學裡面的精緻化語言,久而久之就培養出與其他考生有所差異的論述。


4. 新聞學(包含傳播法規與編採實務)

書單:
A. 莊克仁編著,《圖解新聞學》
B. 鈕則勳等編著,《傳播倫理與法規》
C. 黃浩榮,《公共新聞學》

這兩年新聞學的評分標準頗為嚴格,而且新聞學的東西非常多,很難有一本書可以涵蓋國家考試的範圍。《圖解新聞學》是不錯的參考書,很適合準備考試,今年普考的傳播法規概要中,有不少考題可以從這本書上找到答案。

我準備傳播法規概要的方法是蒐集99年到103年的考古題,看有哪一些主題常考,發現隱私權、言論自由和不當內容的規定、以及更正權可說是幾乎必考,我就以考古題問答的方式做筆記順便背誦。

在編採實務上,則是參考命題大綱以及戴然提示的重點。在考試之前,爆發了捷運殺人案件,我就準備媒體再現和報導犯罪新聞注意事項,以備不時之需。

5. 國際傳播與國際現勢
書單:
A. 李明賢,《國際傳播與全球媒介Q&A》 
B.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
C. 梁偉芊,《國際傳播與國際現勢95-100公職人員(高普特)歷屆試題精解》
D. 陳牧民,《圖解國際關係》
E. 卜正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

這一科範圍廣大,而且在考科匯流化的趨勢中,也會考到民意與公關與新聞學的相關概念(例如去年的廣大興案,以及地特考美國1996年的通訊法對臺灣的廣電三法之影響),今年又考國際傳播組織,可說是相當難準備。我準備這科的方式是熟讀卜正珉書中有關框架設定、新科技和傳播的章節。在國際現勢準備上,則是看國際新聞,國際現勢考的大都是即為重要的事件,例如去年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和今年的烏克蘭危機。

除了看新聞報導外,為了要強化自己對國際事件的批判觀點與了解,我有訂閱《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今年為例,今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就開始看經濟學人的追蹤報導,並且從北約、歐盟、美國和俄羅斯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危機,並且從這些角度找資料,結果有考出來,很幸運地獲得不錯的分數(21分)。

6. 民意與公共關係學概論
書單:
A. 孫秀蕙,《公共關係 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
B. 鄭自隆,《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
C. 倪炎元,《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

這科除了公關學之外,亦涉及傳播理論、新聞學的編採實務和政治學中對民意的討論。往年出題的趨勢偏向公關實務,但今年比較偏向民意,而且題目問的東西很多,考生發揮空間不大。

上面列的三本書都很重要,尤其是孫秀蕙和鄭自隆這兩位老師的著作,可以說必備的聖經。我的準備方式除了上補習班的公關原理、以及將兩本書讀熟之外,還有上網找有關於民意的政治學理論(資料很多),然後寫考古題。記得要將理論用於分析時事,以今年的第三題為例,我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分別是人力銀行對媒體的消息操控、以及旺中集團的對特定議題的報導偏差,也獲得還OK的分數(18分)。

7. 新聞英文、英文
這兩科無法靠短時間衝刺,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準備這科的方式主要著重在聽、讀、寫三種能力的訓練,我的方式是用ipod從iTunes下載podcast來聽,長期累積下來語感變好,面對題目也比較能反應過來,我常聽的podcast有

A. BBC Global News(培養新聞英文語感,英國腔很好聽也很紓壓XD)
B. ESLpodcast(中高級教材,涵蓋不同主題,有script同步下載)
C. CNN Student News(跟A一樣,培養新聞英文語感)
D. 6 Minutes 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的其中一個教學節目)

培養語感真的沒什麼祕訣,就是長時間、有紀律不斷的聽跟讀,我做英文筆記沒什麼訣竅,就是聽到什麼句子,就趕快倒轉記下來(podcast可以重複播放),利用睡前的時間複習一下。

在翻譯技巧上,我推薦廖柏森老師的《新聞英文閱讀與翻譯技巧》(最近出新版了)、《決勝英語搭配力》、《英中筆譯1、2》,這五本書熟讀的話對於自己的翻譯能力有相當大的幫助,另外我強力推薦前面提到的The Economist,找有興趣的文章,抄下值得模仿的句子。

在準備英文作文上,作文的遣詞用字求簡潔有力,句子結構以簡單句為主、多用倒裝句或是分詞構句,最忌諱把句子寫的很長或是炫耀自己用很難的字,這些作法無助於拿分。

這次新聞英文開外掛成為上榜的關鍵之一,我的翻譯方式就是把句子翻得儘量接近流暢的中文,不一定貼著字面意義翻。而翻譯的技巧進步與否,只能仰賴平日的練習,沒有什麼訣竅。在名詞中英翻譯上,除了一些國際機構與組織一定要知道之外(Amnesty International去年就考了兩次),一些常見新聞用語的英文也要知道(例如罷免政府官員、獨家內幕、競選公職等)。

五、無法分類的雜感
1. 不要被名校情節所困
國考是非常公平的競爭機制,閱卷委員根本不知道寫考卷的人學歷如何,考卷寫的好不好才是重點。以本人為例,大學跟研究所不是赫赫有名的國立校系所,成績也不是頂尖、也非傳播本門,但靠著堅持的精神和不服輸的毅力而上榜。只要下定決心、付諸行動,就會達成目標.。

2. 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國考是極度艱苦的旅程,需要忍受孤寂、無聊和極為不安的不確定感。如果沒有強大的決心,很有可能考了還幾年不會上榜.。在準備時不斷告誡自己:「我的未來不在這裡、要離開這裡、要交朋友等考上再交。」壓力很大,但挺過去了,前方是一條光明大道。

3. 把他人的質疑與訕笑當作未來成功的背景音樂
我的家鄉是個鄉下地方(看我准考證號碼就知道了,感覺真遠XD),街坊鄰居鄉里的三姑六婆很喜歡問父母你兒子在做什麼,甚至還有人問你到底要考多久,而這些不爽在上榜之後,全部變成此起彼落的恭喜聲。Bill Gates說得沒錯,這世界的人不會在乎你的自尊,只有堅持和拿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人自然就尊重你。

4. 祈求神明幫助
每個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在考前一個月每天到家附近的五文昌祠拜拜,大多是去圖書館之前拜,祈求能夠開智慧和考運好。在考試期間,每科開始前十分鐘把文昌帝君陰騭文快速掃瞄一遍,祈求考試順利後再進教室應考。很妙的是,在考試感覺會有股力量在幫助你,這些只是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5. 摸索出自己的讀書方法與筆記
之前看了不少的心得文,也有看《考典》來修正自己的申論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要摸索出自己的讀書方法和答題風格,要思索怎麼寫才能讓閱卷委員樂意給分的內容與格式,沒有所謂的完美格式。

6. 懷有正面的價值觀與信仰
在準備考試期間,會有很多有的沒的大小事務挑撥起考生敏感高壓的神經,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尤其在小地方,鄉里之間閒聊某某某的小孩現在當老師當公務員、或者是長輩對你說你的同學在幹嗎,在負面情緒催化之下,會覺得自己是一無是處的魯蛇。然而,無論再怎麼鬱悶,還是得心存正念,堅持下去,相信自己能夠金榜題名。

最後祝還在考海浮沉的考生早日金榜題名,享受看到自己名字出現在考選部榜單上的震撼與喜悅。